名列德國DAX成分股的威卡公司承認19億歐元現金「失蹤」,3天後聲請破產;傷害最大的除了股東外,還有從《金融時報》2年前揭弊以來就極力包庇的梅克爾政府。 都說德國人守法、正直、誠實,在小巷子口遇到紅燈,即使清楚看到雙向都沒有車子,照樣遵守交通號誌,一定等到亮起綠燈才起腳過馬路,因為對法律的遵守,是根植在德國社會最核心的 DNA,是吧? 難堪的是,德國在6月爆發了令人難以置信的企業假帳醜聞,而且一爆就是世界級詐欺,還把德國金管會、安永會計師、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都拉下來陪葬。 德國之光 帳面灌水19億歐元 一度享有「德國之光」榮耀的「威卡金融科技公司」(Wirecard AG),公開承認帳上有19億歐元(約新台幣630億元)的現金「失蹤了」,威卡執行長馬庫斯.布朗(Markus Braun)被以詐欺罪嫌逮捕,再3天之後的6月25日,帳上只剩2億多歐元的威卡德國總公司,因為無法償還到期的13億歐元貸款,向法院聲請破產。 這筆失蹤的630億元資金,威卡公司說是存放在菲律賓的2家商業銀行,但是查帳人員一路追蹤資金流向,追到菲律賓中央銀行,得到的回覆是從來沒有這筆資金流入,而被指名的兩家菲律賓商業銀行也說,威卡或是相關的子公司未曾在他們銀行開戶。 倒是威卡營運長馬薩利克(Jan Marsalek),在德國司法部發出拘捕令之前潛逃出境,先飛到馬尼拉,再轉往宿霧,從宿霧搭飛機逃往中國。 威卡假帳案讓德國企業守法的形象一夕崩盤,威卡假帳的金額,是中國瑞幸咖啡的近7倍(瑞幸營業額灌水人民幣22億元、約新台幣92億元);威卡用海外公司帳務移轉、虛增營收盈餘的手段來維持股價,類似情節美國在20年前爆發安隆醜聞後就已經全面杜絕。加上營運長潛逃的情節,讓德國看起來像是法治落後的第三世界國家。 更糟的是,威卡長期以來一直是獲得德國政府與企業追捧的績優生,視為德國金融科技(Fintech)的龍頭企業,2018年之後被選入德國DAX指數的成分股,成為代表德國最頂尖、前30大績優龍頭公司。威卡公司的股價總市值在2018年9月一度來到240億歐元(約新台幣8千億元),超越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成為德國金融產業市值最高的冠軍。如今,新台幣8千億元的股東財富已經化為灰燼,編製DAX成分股指數的法蘭克福證券交易所淪為全球笑柄。 經手千億歐元 會計師難查帳 跟著威卡陪葬的,還有德國金管會(BaFIN),以及簽證會計師安永(EY)。倫敦《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從2018年起陸續發表深度調查報導,指稱威卡涉嫌經由海外公司編製假帳,但是德國金管會不只沒有積極啟動調查,反而認為《金融時報》是與海外禿鷹集團合作,威脅對《金融時報》提出刑事訴訟,還祭出禁止放空威卡股票的禁令。 安永作為威卡的簽證會計師,多年來對於公司宣稱存放在信託帳戶的資金無法查核,直到6月19日面臨2019年年報的最終法定截止日,才發布聲明說「這是一次精心策畫及複雜的欺詐行為、涉及全球不同機構的多個當事方,目的是蓄意欺騙。」安永也試圖為自己找下台階,聲稱「即使最健全的審計程序,也未必能發現串謀欺詐。」 在爆發假帳醜聞前,威卡是德國金融科技創新的代表,過去10年美國與中國發展出 FAANG、阿里巴巴、微信等科技創新龍頭,嚴謹的德國企業完全沒有出現世界級創新公司。德國獨角獸公司家數,甚至落後法國與北歐,德國DAX30家成分股都是傳統的汽車、工程與石化集團,威卡列入DAX成分股被視為德國發展數位金融的重要成就。 威卡的核心主業是數位支付,對個人以及企業提供電子匯款,這家公司成立於1999年,經過20年的發展,如今在全球有26個營業點,5300多名員工,用54種語言提供服務,超過31萬家客戶則有聯邦快遞、Fitbit、法荷航空集團等龍頭企業加持。在電子匯款業務上,威卡不斷研發加值服務,包括隨支隨用的數位貸款、市場最佳匯率,以及人工智慧客戶服務方案等。 威卡的電子支付服務也獲得傳統金融機構支持,Visa、Mastercard、AE等信用卡公司是長期合作夥伴,也藉著併購花旗銀行的預付卡業務進入美國與亞洲市場,與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微信支付合作進入中國市場,另一邊則向荷蘭銀行、德意志銀行、中國銀行、中國農業銀行等建立高達17億5000萬歐元的貸款額度。威卡多年來不論是既有客戶的往來深度,或是區域擴張都維持高速成長,2019年,威卡替客戶完成的數位支付,金額高達1250億歐元。 安永會計師聲稱「即使最健全的審計程序,也未必能發現串謀欺詐」也有道理,威卡1250億歐元匯款往來極為複雜,傳統會計師查帳程序,不容易發現躲在天涯海角、區區19億歐元的信託帳戶。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梅克爾政府對於威卡的「呵護」,已經到了把國家榮耀與威卡畫上等號的地步。 《金融時報》最早關於威卡假帳的報導在2018年6月,指稱威卡新加坡公司的印尼籍財務經理Edo Kurniawan在會議中,畫了一張資金流向圖,指導員工如何藉由一種稱為「回流資本」(Round Tripping)的資金流程,將威卡在德國設立的子公司威卡銀行(Wirecard Bank AG)資金,打進設在香港的停業公司,讓這家子公司顯示有足夠的資金,騙過香港金管局(HKMA),發給威卡公司併購美國花旗銀行正要出售的預付卡業務所需的執照,一次取得2萬多家花旗預付卡零售商家客戶,這筆資金之後再進入印度等公司,進行一連串的併購。 《金融時報》持續揭弊,報導威卡在印度併購的可疑操作,其中有一家涉及模里西斯與班加羅爾(Bangalore)街頭外幣買賣攤位的事業,先以3700萬歐元轉手,短短6個星期後,就以3.26億歐元的價格賣給威卡。 德政府急尋買主 防政治風暴 《金融時報》的報導還指出,威卡財務長與會計長對於Round Tripping的手法知情,顯示這是由總公司主導的假帳行為,《金融時報》的報導引起新加坡政府的重視,對威卡在新加坡的辦公室發動搜索。《金融時報》的報導還引發違法跟蹤,一個由利比亞前任情報局長率領的28人私人偵探集團,在倫敦對爆料威卡假帳行為的人士進行威脅性跟蹤。 這期間還有一個插曲,《金融時報》爆料假帳的同時,威卡正在跟孫正義的軟銀集團談判合作協議,孫正義在全球四處收購5G與AI公司,準備成為威卡的合作夥伴,協助威卡進入日本與韓國的行動支付市場。即使面對《金融時報》的爆料,孫正義仍然在去年4月簽約,同意投資高達10億美元買入威卡的可轉換公司債,轉換價格每股130歐元,成為威卡5.6%的大股東。如今在威卡聲請破產之後,孫正義的10億美元投資,短短一年就血本無歸了。 但是,德國金管會不但沒有追查威卡的詐欺操作,反而以「威卡對經濟的重要性」、「市場信心面臨嚴重威脅」為由,指責《金融時報》涉嫌與海外禿鷹集團合作,並祭出禁止對威卡公司股票放空的禁令長達2個月。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金融時報》還因為揭發弊案,面臨德國金管會與檢察單位的調查與刑事控訴。 如今,被梅克爾政府視為德國金融科技榮耀的威卡轟然倒下,新台幣8千億元的股東財富燒成灰燼,帳上只剩下2億多歐元的現金,灰頭土臉的梅克爾在卸任前,又多背了一項「德國金融史上最大詐騙」的汙點。梅克爾面對各方指責,只透過發言人說「這是一件令人憂慮的事件」(A worrisome case),但是德國金管會仍然堅不認錯,德國財政部長舒茲(Olaf Scholz)還公開力挺金管會,說「金融監管機構極為辛勞,他們做了該做的工作。」舒茲顯然擔憂,威卡假帳事件會引爆成針對梅克爾政府的政治風暴。 梅克爾政府為了避免政治風暴擴大,趕忙替破產的威卡尋求買主,他們必須與時間賽跑,因為遍布全球的受害投資人正透過管道尋求賠償,大家的標的都鎖定失職的梅克爾政府。歐盟執委會要求所屬的歐盟證監會(European Securities and Markets Authority)在7月15日之前,就德國監管當局處理弊案是否有所疏失提出報告,德國的反對黨、聯邦國會,甚至梅克爾自己的基督教民主聯盟的領袖都高聲批判,要求究責,英國金管局則勒令威卡在英國所有的業務停業。 打了勝仗的《金融時報》沒有太高興,只發了評論說德國政界習慣「指責盎格魯撒克遜投機者」,把所有對德國企業的批評「視為對德國愛國主義的攻擊」。在英國「脫歐」中,梅克爾政府為了爭搶歐洲金融中心犯了大錯,政治凌駕一切的決策,最終導致無可挽回的災難,在此又添一例。 (本文作者為紐約大學金融碩士, 曾任金控公司副總經理) 威卡(Wirecard) 成 立:1999年,德國慕尼黑 執行長:馬庫斯.布朗 員工人數:5300人 業 務:提供電子支付交易服務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28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