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長榮大船報到 跑一趟就賺錢


【人類智庫健康生活週報】提供中醫養生智慧,及最新、最實用的養生健康知識,和你一起呵護全家人的健康! 【媽媽寶寶電子報】在妳升格當媽媽的那一刻,教妳孕期所需注意的營養、產檢、胎教、產後照護等相關知識。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u值媒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1/06/28 第5141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長榮大船報到 跑一趟就賺錢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長榮(2603)史上最大、2.4萬TEU(20呎標準櫃)貨櫃輪來了,首艘巨輪EVER ACE將於7月起投入歐洲線。法人指出,以2.4萬TEU貨櫃輪當時造價約1.4億-1.6億美元,遠東到歐洲線運價(加上附加費)每TEU約8,000-1萬美元概算,跑一趟就賺錢。

長榮下(7)月起到今年底前,將陸續交付三到四艘2.4萬TEU巨輪,光這幾艘船總運力就近10萬TEU,可望讓獲利率跳升。法人估,這10萬TEU運力投入歐美線,有望推升單月營收與盈餘大增。

據悉,在新冠疫情爆發前,2019年9月長榮向三星重工、中華造船訂造十艘2.4萬TEU超大型貨櫃輪,是長榮自1968年創立來史上噸數最大船型。

上海航交所25日公布SCFI貨櫃運價指數再創新高,小漲1%、達3,785.4點,主要航線報價全面上揚,歐洲線每TEU運價上漲128美元、達6,479美元,美東線上漲30美元、達8,944美元。法人指出,若加計旺季附加費、買艙費等,目前市場行情美東線、歐洲線運價站上1萬美元。

對於長榮7月將迎來2.4萬TEU巨輪,法人指出,第3季又是貨櫃輪的傳統旺季,各種海運附加費出籠,加上歐美解封報復性消費,導致的貨運需求大增,長榮本季將先交兩艘2.4萬TEU大船,可望通吃外溢的貨運需求量,進一步推升營運動能。

海運權威機構Alphaliner調查顯示,長榮約70艘待交船舶,運力約70萬TEU,是所有航商新增運力最大、訂造船最積極的航商。法人估,目前長榮總運力逾133萬TEU,今年全年長榮新增運力將逾25.8萬TEU,總運力將攀上158萬TEU,甚至挑戰160萬TEU。

在交船進度方面,4月間長榮新交一艘1.2萬TEU貨櫃輪EVER FUTURE,今年5月再交船一艘,第3季及第4季分別交一艘、兩艘;至於2.4萬TEU大船,則從7月起陸續交付,估計下季至少交兩艘,第4季再交兩艘。

目前長榮是全球第七大貨櫃輪業者,疫情前大造節能、環保新船,而疫情後海運榮景爆發,長榮也因此成為最大的受惠者,未來三年運力將躋身全球前五大,獲利能力也將成為真正的航海王。

 
海運今年超賺 明年續旺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海運專家、長榮(2603)前副總裁、陽明前董座謝志堅解析,「今年海運賺的錢會超乎大家想像」,他也認為,從現有的條件看,明年海運業仍處續旺格局。

兩大因素,海運明年續旺。謝志堅說,明年船舶供給量成長率3.1%,而貨物運輸需求量年增率卻有4%,顯示明年的海運市場仍相對健康。

另外,因明年6月開始,美國碼頭工會(ILWU)將進行勞資協商,考量可能有罷工、怠工的因素,許多貨主將提前搶艙,換言之,明年上半年的艙位可能持續吃緊。

法人指出,除此之外,旺季效應加上各項附加費7月正式上路,海運第3季營運爆發,長榮7月交新船,將成最大贏家。

法人說,7月起各項附加費包括GRI(綜合費率上漲附加費)、PSS(旺季附加費)開始收取,而第3季原本就是貨櫃輪的傳統旺季,加上歐美解封消費需求續衝高,將推升海運業第3季獲利續創高。

看好海運續旺,國內外法人持續調升海運三雄長榮、陽明、萬海目標價,其中,長榮運力不斷攀升而備受矚目,亞系外資近期首度將長榮目標價調升至200元,前此目標價為145元,這也是外資圈首度有券商把長榮目標價推上2字頭,而受到矚目。

 
看好未來榮景 長榮本月又悄悄訂造兩艘
記者邱馨儀/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長榮集團看好未來三到五年的海運榮景,本(6)月下旬又悄悄訂造兩艘2.4萬TEU巨輪。根據外電,大陸中國船舶集團旗下滬東中華造船,近期再獲長榮2.4萬TEU「全球最大型貨櫃輪」訂單,預估未來兩到三年內陸續交船。

法人認為,長榮(2603)是全球少見前瞻積極造船且無老船包袱的業者,在新船陸續加入營運後,獲利能力可望大躍進。長榮的「長新」策略顯示其前瞻性:堅持續汰換舊船、建造新船,才能在面對景氣劇變之際,迎來大航海時代。

長榮在2018、2019年海運景氣多空不明之際,卻逆勢訂20艘F型1.2萬TEU大船、十艘2.4萬TEU巨輪,從去年起開始交船,近期又以集團名義追加兩艘2.4萬TEU大船,運力可望維持不墜。

策略上,長榮放眼十年後甚至更遠的未來:節能、環保船舶將成為航運主流,而秉持「舊不如新、先造先贏」的原則。陽明海運前董事長謝志堅表示,「船公司有錢一定要儘量造自有船,以提升未來競爭力。」散裝船龍頭慧洋-KY董事長藍俊升則說,「船公司不造節能船就等著被淘汰」。

貨櫃、散裝兩大龍頭長榮、慧洋目前自有的船舶數都領先業界。其中,長榮自有船舶比重逾五成,領先全球的平均值。慧洋目前已有70艘節能船,擁有全球單一公司最大節能散裝船隊。

 
打工族萬元補貼 28日起申請
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聯合報
行政院上周宣布「紓困4.0精進方案」,其中針對打工族(部分工時受雇勞工)推出的一萬元生活補貼,今天(廿八日)上午十時開放網路申請,七月一日再開放實體ATM領取,預估約四十一萬名打工族受惠。勞動部說,八月卅一日前申,都可領到補貼;為避免排隊群聚,建議優先利用網路申領。

發放對象為今年四月卅日已參加就業保險,且月投保薪資二三一○○元(含)以下者,並限不得重複領取政府機關相同性質補助、補貼或津貼。

網路申請可上「勞動部部分工時受僱勞工生活補貼網」 https://pt.10000.gov.tw 。七月一日起也可持任一個人金融提款卡,至台新、中信及國泰世華ATM領取。

 
措施紓困 財部延長退稅、減租期限
記者程士華/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本土疫情持續延燒,財政部昨(25)日修正兩項紓困措施,第一,全台營業人若溢付營業稅,可以直接向國稅局申請退稅,期限延長至明年6月30日;其次,近期各類國有非公用不動產的租金、地上權地租等,繳款期限延長至9月底,延長期間不收違約金及遲延利息。

財政部表示,為協助受疫情影響的營業人,可以更早申請到營業稅退稅,財政部去年就已發布審核作業原則,在《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施行期間內,授權各地區國稅局從寬處理退稅,不必再逐案報到財政部核准。原本實施到今年6月底,但隨著國內疫情嚴峻,紓困條例施行期間,已延長到明年6月30日。

財政部指出,在紓困條例施行日(2020年1月15日)持續營業繳稅的營業人,經主管機關提供紓困、補貼、補償、振興相關措施,或受疫情短期衝擊營業收入驟減,皆可申請退還溢付營業稅,退稅金額累計以30萬元為限;超過30萬元的部分,原則上餘額須作為留抵稅額,但情形特殊者,可由所在地國稅局,報經財政部核准退還。

另一方面,財政部轄下國有財產署,亦經管出租、委託經營及自行設定地上權等案件,財政部表示,相關國有非公用不動產應繳租金、經營權利金及地租等,已經分別報行政院核定減收二成,減租措施將持續至明年6月30日。財政部表示,針對國有非公用不動產租金,以及地上權地租等,繳款期限在今年5月至8月之間者,也一律延長至今年9月底,延長期間免計收違約金及遲延利息。

 
疫情難團練教學…藝文工作者零收入 竹市祭線上展演補助
記者張裕珍/新竹即時報導聯合報
疫情三級警戒延長,許多藝文工作者演出紛取消,也無法進行實體教學,1個多月來收入掛蛋,新竹市文化局祭出加碼紓困方案,鼓勵表演團體或個人提案,透過線上展演方式呈現演出或展覽,每案補助2萬元,近月已收到33件申請,已經審核通過18件。

新竹交響管樂團原訂5月15日在演藝廳演出音樂劇,因本土疫情延燒已喊卡,執行長周仕偉也無奈,5月中以來,音樂類工作者完全沒得演出,也無法教學,毫無收入來源,最忙的事就是申請紓困4.0方案,他也輔導團員申請市府的補助案,希望能多少貼補。

周也提到,線上教學雖是防疫期間的權宜之計,但嘗試過後認為收音是最大問題,光靠音響與耳機難掌握音準等細節,樂團進行線上團練也會出現時間差,團員各自所在空間頻寬有快有慢,「根本不可能同步演奏」,指揮只能個別聆聽,效率一樣很差。

「從5月到8月完全都沒有演出,幾乎是零收入!」周仕偉說,疫情對藝文工作者衝擊太大,8月份原定在新竹、台北演出,因現階段無法團練,可能會取消,正研擬替代方案,也無奈每場演出前至少要花3個月練習,若7月能解封,最快9月才能再次登台。

新竹市文化局為協助在地藝文工作者度過難關,也維持展演能量,加碼推出線上藝文展演補助計畫,受理近3周已經收到33件申請案,以表演類21件為大宗,其他如講座、展演類型也有,將持續受理至8月底。文化局說,審查通過者將陸續執行,影片長度與內容不限,希望透過線上展演方式,讓民眾宅在家透過網路也能聆賞藝文表演。

文化局表演藝術科指出,受理的申請案內容多元,像新竹交響管樂團提案推出在地音樂家系列,將拍攝結合主持人訪談介紹樂器的表演節目,也有影像工作者計畫拍攝紀錄片用鏡頭紀錄疫情下的藝文工作者生活面貌,也有表演工作者準備推出一連12堂的線上教學課程,經文化局審核後就會上線發表,申請者最多提2案,每案補助2萬元。

 
警戒3級停載客 娛樂漁業紓困補貼每月最高3萬元共3個月
記者游明煌/基隆即時報導聯合報
新北市、基隆市自疫情三級警戒開始,娛樂漁船筏就配合防疫暫停載客營業,營運大受疫情衝擊。漁業署已有娛樂漁業紓困補貼,最高每月補貼3萬元,共3個月9萬元。

基隆市政府產發處表示,申請資格為領有有效娛樂漁業執照之漁業人,補貼金額部分,船筏總噸位滿20或筏長滿18公尺,每月補貼3萬元,共3個月9萬元;噸位或筏長未滿上述者,每月補貼2萬元,共3個月6萬元。

發放方式,109年有申請紓困補貼者,由漁業署直接審核及匯款。新申請者,請於7月15日向漁業署申請。紓困規範及申請表下載: https://bit.ly/3zWufOy,諮詢專線(02)23835843。

基隆市政府5月15公告,停泊在基隆市各漁港娛樂漁業漁船及非自用遊艇,依傳染病防治法,因應新冠肺炎防疫需求,自5月16日零時起,暫停載客從事娛樂營業活動,包含載客登島、海釣、潛水及其他遊樂休閒活動。

 
國際財經要聞
微軟市值衝2.4兆美元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美國科技巨擘微軟上周成為第二家市值衝上2兆美元的美國上市公司後,分析師仍看好微軟後市,認為這家美國軟體大咖股價可望再漲逾20%,市值有望飆上2.4兆美元,原因是微軟雲端業務「Azure」前景光明。

巴隆金融周刊(Barron's)報導,Wedbush分析師艾夫斯(Daniel Ives)上周重申對微軟的「優於大盤」評級,並將目標價上調至325美元,優於原本的310美元,這代表該股票仍有逾20%上漲空間,市值上看2.4兆美元;微軟股價25日收盤報265.02美元。

艾夫斯認為,微軟股價可望在未來數季走高。微軟股價在23日攀抵265.79美元,寫下歷史新高,市值因此擴大至2.004兆美元,蘋果的市值則約2.2兆美元。

依據艾夫斯的評估,全球數位化轉型的商機將達到1兆美元,且微軟將成大贏家。

艾夫斯指出,企業6月對Azure的需求升溫。他說, Azure雲端業務進入下一個成長階段,業務量持續增加,原因是各大企業資訊長都陸續為雲端基礎設施做準備,推動企業加速轉型數位化。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情況下,許多華爾街分析師擔憂,微軟的雲端業務可能僅能小幅成長,但艾夫斯說,這類擔憂與微軟的情況正好相反,微軟的成長動能並未減弱,且第2季業績似乎十分亮眼。

儘管微軟日益重視雲端業務,但Windows作業系統仍是微軟生態系的要角。科技市調機構顧能的數據顯示,去年全球售出所有個人電腦中,採用Windows的比率高達83%,可見Windows的重要性。睽違六年後,微軟上周發表新一代作業系統「Windows 11」。

 
決戰關鍵點 蘋果影音收費大考驗
編譯黃嘉洵/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先前購買蘋果產品,就能免費觀看一年蘋果影音串流服務「Apple TV+」的優惠,將在7月1日到期,考驗上百萬名Apple TV+用戶的忠誠度,屆時就會知道消費者會每月付5美元訂閱、或是出現拒訂潮,而且今年7月1日起購買蘋果產品的Apple TV+的免費試用期,也將大幅縮短至僅三個月。

今年7月1日起購買蘋果產品的消費者,享有免費試用Apple TV+的期間,將由原先一年縮短至三個月;已在免費試用中的用戶則無法再試用。同樣在7月份,對於首批享有這項促銷優惠的訂戶,蘋果將在讓這些用戶免費觀賞近21個月節目後,開始自動收取這項服務的費用。

蘋果當年慷慨贈送Apple TV+服務,讓這項影音串流業務能順利開展。從2019年9月開始,舉凡購買蘋果產品的消費者,都能免費享有一年的Apple TV+。在新冠疫情期間,蘋果還兩度為試用期即將到期者延長這項免費試用措施 。

根據券商Moffett Nathanson在1月公布的調查資料,目前絕大多數Apple TV+的用戶仍在享用這項免費促銷優惠,在當前用戶中有高達62%是透過促銷方案收看Apple TV+。蘋果並未公布這項服務有多少訂閱數,但自2019年底以來已賣出數億支的iPhone和其他裝置。

如今蘋果正在開始逐步取消Apple TV+的免費試用計畫,無疑是對蘋果串流影音服務的一大考驗:目前數百萬名還在免費觀看的用戶,最終是否願意以每月5美元訂閱Apple TV+或蘋果的套餐方案 ?抑或是取消訂閱?

Apple TV+每月訂閱費用為4.99美元,結合Music和iCloud等其他服務的訂閱套餐Apple One,每月的訂閱費則為14.95美元。

相較於其他影音串流服務,Apple TV+提供的電影與電視時數較少,價格也分別低於Disney+的月費8美元,及Netflix基本方案的8.99美元。

此外,蘋果大部分原創節目邀大牌製作人與巨星,例如歐普拉和知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但他們並未與蘋果簽署獨家合作協議,像歐普拉最近採訪哈利王子的影片在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播出,史蒂芬史匹柏近期也和Netflix成為合作夥伴。

 
變種病毒威脅歐洲復甦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由於新冠變種病毒Delta持續肆虐,澳洲與泰國等地都延遲、或再度實施封鎖措施。經濟學家也警告,Delta病毒威脅歐洲夏季復甦。

澳洲27日通報的本土病例數為今年來最多,促使雪梨宣布實施為期二周的封鎖措施,以遏阻Delta變種病毒的散布,北方的達爾文市也實施兩天的居家避疫令,昆士蘭等四個省份也採行更嚴格的社交距離措施。澳洲官員表示,由於Delta變種病毒的傳染力更強,未來幾天的確診病例數可能會增加。

泰國為了減緩Delta病毒株的蔓延之勢,28日起也再度實施大曼谷地區的餐廳、營建工地及聚會的限制,包括餐廳禁止內用、營建工地關閉、聚會人數不得超過20人等,將實施至少一個月。

馬來西亞的全國封鎖措施原定28日結束,但當局表示因為新增確診病例數還是太多,因此將延長封鎖,直到每日新增病例數降到4,000例以下,政府也將在28或29日宣布全面的協助措施。

在歐洲,丹麥出現首起Delta病毒株造成的病例,主要為來自葡萄牙。德國則將從29日起,要求來自葡萄牙的旅客須隔離14天,以避免Delta變種病毒擴散。

 
ESG債發行量 暴增三倍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全球企業今年來發行的環境、社會與企業治理(ESG)債券已經較去年上半年暴增3.4倍,達到2,568億美元,凸顯企業都趕忙投資減少碳排放的計畫與研究。

日經新聞報導,路孚特的數據顯示,截至25日,在所有ESG債券中,以綠色債券發行量的成長率最高,增加了2.9倍至1,628億美元,占整體ESG債券的63%。

以地區來看,歐洲企業發行的ESG債券最多,增加3.2倍至1,214億美元,占全球的47%,日本發行額則成長4.7倍至101億美元,美國也增長2.5倍至291億美元、日本以外的亞洲地區企業發行額則增加3.5倍至766億美元。

另據英國金融時報(FT),投資人今年來對ESG債券的需求也相當暢旺,今年1-5月共投資ESG債券基金540億美元。晨星公司副主任賈西亞-薩拉特指出,ESG債券基金的需求大多集中在歐洲,但其他地區的興趣也日漸升溫,美國ESG基金1-5月便吸金475億美元。

 
歐盟碳交易 擬納海運業
編譯鍾詠翔/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歐盟執委會正在推動一項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碳排放交易體系(EU ETS)改革,計劃將海運納入其碳交易市場,並將對建築物供暖系統與陸運業者提出一個新的碳排放交易計畫,凸顯歐盟力拚實現2030年氣候目標的決心。

根據彭博資訊看到的法律草案,歐盟執委會擬在2023至2025年,分階段將船運業者逐步納入這個碳排放交易體系,並規定船運業者從2026年起,須完全遵守碳排放上限。

歐盟在預定7月14日發布的這份文件中說,將海運納入排放交易體系,意味船舶在進入歐盟港口以及停泊港口期間的碳排放,都須遵守碳排放規定。

草案指出,歐盟也將對建築物供暖系統及陸運業者實施一項新的碳排放交易計畫。

根據草案的內容,在第一年,受監管的實體須持有溫室氣體排放許可證,並通報2024年和2025年的排放量,這些實體必須從2026年起完全遵循相關規範,以讓這套新體系能夠有序並且有效率地開始運作。

歐盟執委會向來不評論法案草案,這項提案在獲得正式採用前,也可能會再調整。

 
要聞
點子農場/三本書解讀數據時代
吳仁麟經濟日報
疫情使人對數字變得更敏感,每天一睜眼就忙著關心一堆數字。那好像是每天揭曉的防疫成績單,最期待的,是看到所有的數字都變成「零」。

這是一個愈來愈數據化的世界,數字成就了信任,量化能造就真理,數據資料成了新的石油和黃金。每個人的隱私都化成無數的零與一符號,那裡面甚至有我們所不知道的自己。

以下三本書,分別從不同的面向呈現數據時代風景,也探看可能的未來:

一、《暗數據》:數字會說話,但是說的不一定是真話。作者是英國知名統計學者David Hand,他認為所有的統計資料都有共同缺點,就是不知道自己沒有統計到什麼,而偏偏這些沒有統計到的數字往往非常關鍵。他把這些被遺漏的資訊與數據,稱之為「暗數據」(dark data)。暗數據可能導致誤解和錯誤結論與決策,因為無知總會讓人出錯。

在數字的世界裡,暗數據就有如物理學世界裡的暗物質。宇宙有27%由暗物質構成,暗物質不會跟光和電磁輻射起作用,肉眼也看不到,所以天文學家長久以來一直不知道它的存在。一直到2006年才有天文學家證明暗物質的存在,但是也無法了解成因和內涵。

二、《錢包裡的世界史》:數字是金錢世界裡的唯一語言,人類發明了錢之後也開始用數字管理世界。作者宮崎正勝說:「貨幣是最強的武器」,這位日本歷史學家也用許多故事說明了數字和金錢如何形塑和改造世界。

1776年,古巴比倫第六代國王漢摩拉比頒布了《漢摩拉比法典》,在這本人類最早的法律文件裡就寫著罪犯可以用錢抵免刑責;英國人之所以在1841年發動鴉片戰爭,是因為沒有足夠的白銀向中國買茶葉,所以把鴉片輸入中國以換取民間的白銀再來採購茶葉。導致中國有兩百萬人吸鴉片成癮,林則徐出手禁煙毒,英國人於是大軍來襲。

人類的歷史其實都是由錢寫成,錢的材料從貝殼到金銀銅鐵甚至到今天網路世界裡的數碼符號,表面上所有的貨幣所盛載的都是數字,事實上背後都是權力。就像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1971年宣布美金脫離「金本位」,這個被稱為「尼克森震盪」事件之後,美元成了世界最強勢的貨幣直到今天。

三、《真理機器》:有些事,認真想就會成了笑話和謊言。比如「信任」在英文的世界裡翻譯成Trust,被廣泛的運用在金融產業。只要稍微發揮一些想像力,就可以知道銀行的誕生是因為人類彼此的不信任。雙方在金錢往來時需要一個值得信任的第三方證人來記錄核對交易資料,金融產業就這樣誕生了。

這本書卻說,人類未來不需要銀行了,因為區塊鏈科技可以讓每個人透明的監看彼此任何必須公開的資料。甚至金錢往來也不需要透過銀行,直接用網路就把口袋裡的錢轉換成數位資料傳過去,這樣的科技也可以運用在網路安全上,讓大家共同持有資料,一旦有安全疑慮還可以集體合作守望相助解決問題。

區塊鏈是目前人類加密科技的最高峰,目前為止,沒有人破解過區塊鏈,所以最被看好的運用反而是資安管理。

 
新聞中的法律/企業布局減碳商機 快動起來
陳彥勳德勤商務法律事務
全球強烈風災、乾旱、暴雪、熱浪等自然災害事件頻傳,極端氣候已成為人類生活及生存最大之威脅與挑戰。為因應氣候變遷之衝擊,推動全球環境永續發展,歐盟執委會於2019年12月正式提出歐洲綠色政綱,並在今年4月就歐洲氣候法達成協議,致力在2030年前達成溫室氣體排放量較1990年標準減量50%~55%,以及2050年前達成歐盟淨零排放,將氣候中和納入立法。

歐洲氣候法主要是在規範歐盟和成員國須採取必要措施,透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投資綠色技術和保護自然環境,實現淨零排放,並通過各項政策,調整相應行動,以確保歐盟實現2050年氣候中和長遠且不可逆的發展目標。

另外,為降低碳洩漏風險,並避免減損歐盟境內碳密集產業之競爭力,歐盟同時也宣布將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預計於今年夏季前正式提出草案,並擬在2023年實施。所謂「碳邊境調整機制」,乃係為避免因歐盟境內排碳管制規範較為嚴格,致其境內產業生產成本過高,減損國際貿易競爭力,或導致產業外移至其他碳管制較為寬鬆國家或區域,反而增加整體溫室氣體排放量,產生碳洩漏風險,繼而透過邊境調整機制,針對碳排管制措施不及歐盟標準的國家產品,在進口時課徵碳關稅,藉此制度促使其他國家或地區強化其碳管制標準,以達到降低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之長遠目的。

由於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已陸續完成相關評估作業,預計將可如期在2023年實施,除了歐盟外,日本、南韓等多個國家與區域也紛紛承諾將在2050年達成碳中和目標,面對國際上日趨嚴格的減碳措施及管制標準,勢將對於以出口導向之企業產生全面性衝擊。對此,台灣企業應盡早因應,透過制定碳管理計畫,依據產業活動及產品生命周期各階段的碳排資料,進行碳足跡盤查,掌控成本。

此外,藉由訂定內部碳定價,也可作為企業加速減碳目標以及永續發展策略參考,協助企業尋找新的市場和營收機會;而針對高耗能產業如鋼鐵、水泥、造紙業等,也應加速推動低碳轉型,透過數位化科技技術來協助降低製程之能源成本、提升資源使用率,減少碳排,並時時掌握國際能源最新議題與技術發展現況,增進技術以提升企業氣候競爭力。

而企業在赴外投資時,也應針對投資地之氣候變化數據及地域環境進行完整性風險評估,並留意環境法規及管制措施,避免投資地無相關碳定價機制或溫室氣體減排措施,可能遭徵收較高額關稅成本而影響獲利;隨著全球產業高度分工,在複雜供應網路下,企業亦應通盤了解供應鏈各階段的環境風險,提高供應鏈的因應能力,降低極端氣候可能產生之製造風險。

有鑒於世界各國紛紛宣示將在2050年淨零碳排的目標,為保障產品出口競爭力,台灣企業更應及早部署因應,以掌握零碳排放新時代與新商機。(本文由德勤商務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彥勳口述,記者葉卉軒採訪整理)

 
清算所得 依申報年度計稅
記者翁至威/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財政部台北國稅局提醒,公司辦理清算,若清算期間有跨年度,應依據「申報」當年度適用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來申報,提醒公司避免計算錯誤,影響自身權益。

台北國稅局表示,公司解散、廢止時,其清算所得應在清算結束日起30日內申報,不過常發現有部分公司,當清算期間跨年度時,卻因為誤解法令規定,以錯誤的營所稅率來計算應納額。

公司在辦理清算時應依據「申報年度」適用稅率來計算。

舉例而言,甲公司在2016年3月1日解散,因未能在法定期間內完結清算,已如期向法院申請展期,並在2020年3月31日清算完結,該公司清算期間為2016年3月1日至2020年3月31日,共有清算所得1,000萬元,應適用申報年度,也就是2020年的20%稅率,而非2016年的17%稅率,應納稅額為200萬元。

 
央行:關注通膨、綠色復甦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指出,新冠肺炎危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啟示,包括須關注未來通膨走勢、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引發擔憂、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加劇貧富不均擴大的擔憂以及新冠肺炎危機後,更有利於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央行在理監事會議參考資料提出,兩次危機帶來六大啟示與反思。一,新冠肺炎危機後,美、日等主要經濟體M2成長率遠高於全球金融危機;但產出缺口仍為負,未來通膨走勢值得關注。央行提及,近期美國通膨上揚較明顯,引發通膨是否持續走升的討論。

一般認為,短期內美國通膨率可能因經濟重啟、供應鏈瓶頸等因素而暫時上揚,但在產出缺口為負的情況下,通膨應不致持續,且通膨風險尚屬可控。

惟若貨幣寬鬆、財政擴張持續擴大,通膨壓力仍可能升溫,未來通膨走勢值得關注。

二,新冠肺炎危機後,高公共債務、低利率情形較全球金融危機顯著;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已成重要課題。

三,主要國家的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已引發擔憂;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主要國家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協調與合作程度更甚以往。許多央行擴大資產購買計畫、大量購入政府債券,已使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連結日增,甚至引發政府債務貨幣化(debt monetization)等疑慮。

四,新冠肺炎危機後,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惟個別投資情況仍有所差異,對生產力的影響仍不確定。

五,與全球金融危機相較,新冠肺炎危機對勞動市場衝擊較大,尤以女性、年輕人等為最,亦加劇不均擴大的擔憂。

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冠肺炎危機爆發後,整體勞動參與率下滑幅度較大,且女性所受衝擊較深。此外,較年輕、教育程度較低的勞動力之就業率下滑幅度亦較大。

IMF指出,中期而言,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加劇所得分配不均。若干較脆弱的族群原已不易取得教育、就業機會,加上疫情後,自動化、機器人化益加盛行,低技術、低薪勞工相對較易被取代,恐使所得分配不均進一步擴大。

六,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新冠肺炎危機後的環境,更有利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兩條「街」 危機事件扮要角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近日在報告裡刊登一篇名為「主要大街(Main Street)vs.華爾街(Wall Street)」的專欄,詳盡分析「主要大街」與「華爾街」各自在新冠肺炎危機與全球金融危機的兩次不同經濟事件中,扮演的要角。

央行解釋,主要大街一詞出自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Sinclair Lewis於1920年發表的小說Main Street;在美國許多城市與鄉村,特別是小城鎮,都會有一條貫穿城鎮的中心街道,這種街道的路名通常稱為Main Street。而今,主要大街泛指中小企業、中小型工廠與平民階級,代表一般受僱員工的平民階級或社會主要群體的利益。

華爾街指美國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與許多金融機構座落之地,是橫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金融中心;如今,華爾街已成為美國具影響力的金融市場及金融機構代名詞,並延伸至泛指包括金融、投資在內的美國巨型企業與富豪階級,代表高階管理層與富豪階級的利益。

主要大街與華爾街兩者各自在新冠肺炎危機與全球金融危機的兩次不同經濟事件中,扮演要角。

央行指出,全球金融危機重創華爾街,帶來龐大的經濟產出損失、社會財富損失等,Fed大舉推出以華爾街為主的救市措施,但此舉引發以主要大街的納稅人資金來援助華爾街之批評聲浪。

去(2020)年延燒迄今的新冠肺炎,性質則截然不同於全球金融危機;面對疫情導致大封鎖的衝擊,首當其衝的是主要大街。各國政府莫不大力推出激勵措施,並強化對主要大街的援助;例如美國Fed推出中小企業貸款方案與就業保護方案流動性機制等,針對主要大街所提供的流動性,讓中小型企業均有取得資金的管道。

一般認為,全球金融危機的始作俑者為華爾街。1999年,美國國會廢除「格拉斯─史蒂格勒法」(Glass-Steagall Act),鬆綁自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區隔投資銀行業務與商業銀行業務的管制,是引發危機的遠因之一。

 
寬鬆貨幣 須有退場機制
記者陳美君/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中央銀行報告指出,新冠肺炎危機與全球金融危機的起因及影響不同,因應對策亦不盡相同。全球金融危機,主要是源自於過度誇大金融創新的效益,以及金融管制不足等缺失。至於新冠肺炎危機,則凸顯了環境與生態體系等潛在交織的脆弱性,以及實質面、金融面交互影響等複雜問題。

央行分析,相較於全球金融危機時的問題主要起源於金融體系,政策當局偏重對華爾街的紓困;新冠肺炎危機期間,政策當局較著重對主要大街的援助,以緩解實體經濟所面臨的直接衝擊;大致上近期主要國家所採的積極政策行動,已有助於穩定經濟與金融市場。

央行認為,新冠肺炎危機為人們的生活帶來劇變,也促使人們思考改變與創新的可能。新冠肺炎危機廣泛地影響生活的各個面向,並促使人們嘗試改變消費、工作等行為模式;此外,企業提供商品及服務的方式、地點等,亦有所不同。

過去全球化的發展及對經濟發展的持續追求,已為人們帶來了更多機會,便捷的交通運輸,使世界各地的連結日益快速且緊密;但在疫情期間,這些趨於模糊的界限卻加速了病毒的傳播與擴散。雖然疫情打破了既有的生活模式,也創造了新的平衡與力量,並提供了人們思考新發展模式的契機。

另外,主要國家空前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支持如持續過久,恐有隱憂;未來伴隨情勢趨穩,妥適的退場策略至關重要。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尤其新冠肺炎危機期間,主要央行的寬鬆性貨幣政策持續擴張,未來如何有序退場,已成各界關注議題。如貨幣寬鬆持續過久,恐產生資源錯置(misallocation)、助長殭屍企業存活、不利經濟活力等負面影響;此外,長期貨幣寬鬆亦恐加劇金融脆弱性,進而恐引發金融不穩定等風險。

國際組織建議,目前各國應依據所處疫情階段、經濟復甦強度及經濟結構特徵等,據以調整適當的因應政策,以實現可持續復甦目標。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