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4日 星期三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橫跨東方與西方的資訊撞擊,【英語島電子報】最適合想在英語裡找到知識、趣味和品味的商管人士。 【好讀人文歷史報】以生活化方式,讓你輕鬆認識歷史上的大小新鮮事,並從全新視野觀照歷史。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2/25 第116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無限賽局/翻轉思維框架,突破勝負盲點,贏得你想要的未來
不被認同才與眾不同/金句滿滿,一窺Alizabeth娘娘的生活哲學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家,是保留生命刻痕最多的所在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蔣亞妮/小說家作為一種賽伯格

新書鮮讀
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文、圖節錄自新經典文化
圖/新經典文化提供
華語散文極品 《理想的下午》二十周年全新版「生活」本是毫不規劃,用心品味,以感受接觸溫度,以「自己的時間」行走。汲汲營營、庸庸碌碌後的佳美時刻,未必常常都是「百分之一百的理想」,鬧中取靜,亂中取簡。就像在吵雜的街坊巷弄中,得一間寧靜的咖啡廳窩著。「理想的下午」,即是這特別的六小時,自是有限。有賴下午人們,享受外間的下午時光。

內容簡介:寫簡單中的自由,說自在中的態度。31篇散文,是遊蕩,是生活,也是美學二十周年紀念版特別收錄──

  ●作者新版自序

  ●〈一千字的永康街指南〉、〈旅館與台灣人的起居〉、〈旅夜書懷〉、〈如何經營民宿〉、〈台灣最遠的咖啡館〉、〈咖啡館的掌櫃〉六篇名篇

  ●推薦序──梁文道〈但少閒人〉

作者介紹:舒國治 ,散文家。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先習電影,後注心思於文學。

  六十年代薰陶於西洋與日本電影並同搖滾樂而成長的半城半鄉少年。與文學相較,影像與真實生活影響他更多。七十年代原有意創作電影,但終只能步入寫作,卻成稿不多。

  一九七九年舒國治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第二屆「時報文學獎」,登場文壇。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居無定所,遊經之州,凡四十四。自此之後,旅行或說飄泊,開始如影隨形,一九九七以〈香港獨遊〉獲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一九九八又以〈遙遠的公路〉獲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遊記中擅寫庶民風土、讀書遊藝、吃飯睡覺、道途覽勝,有時更及電影與武俠。文體自成一格,文白相間,人稱「舒式風格」。一九九○年返台後,被「台灣新電影」導演順手抓去安插在不重要一角色,遂出現在楊德昌《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一一》,余為彥《月光少年》,侯孝賢《最好的時光》、《刺客聶隱娘》片中。二○○○年以《理想的下午》一書,另闢旅行書寫文人風格,一時蔚為風潮。

  出版有《讀金庸偶得》、《臺灣重遊》、《理想的下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也及走路、喝茶與睡覺》、《台北小吃札記》、《窮中談吃》、《水城臺北》、《台灣小吃行腳》、《宜蘭一瞥》、《台北游藝》、《雜寫》及《遙遠的公路》等。

搶先試閱:〈散漫的旅行〉

  台灣的大學生讀完大二,會不會暑假背起背包去到異國,一站站地搭乘火車、睡帳篷、吃乾糧等這麼樣的旅行?或甚至索性休學一年,在外國遊蕩,體驗人生,像是在社會中念大學?

  這種「背著背包旅行」(backpacking,或譯「遠足」),是我心目中所謂的旅行,今日有可能愈來愈式微了。七十年代中,往前往後各推十年,是它的黃金歲月。那時西方的年輕人(除了鐵幕國家)帶著瑞士陸軍小刀(Swiss Army Knife),背著Kelty,JanSport或是Wilderness Experience等牌子的背包,身穿North Face,Holubar 或Sierra Designs的羽絨夾克,腳蹬芝加哥的Todd's或史波肯的White's等廠所出的登山遠足靴,在世界各地的大城小鎮、山崗海岸、灰狗車站、青年旅舍出沒。

  他們隨遇而安,哪裡有牆有樹便往哪裡靠,有平地就往哪裡坐,牛仔褲的臀部那一塊總是磨得發白。他們凡食物都覺得好吃,漢堡、熱狗、法國麵包、日本飯糰、印度咖哩都是大口大口地吃,倒是談起各人喜歡的音樂,如John Coltrane,Jacques Brel,Mikis Theodorakis,The Rolling Stones或The Grateful Dead等每人則各有堅持,互相頗可爭論,常面紅耳赤;而在火車抵站道別時,常也會將自己在旅途中飽聽不厭的一卷錄音帶贈給對方。這種感覺很美。

  直到今天,世界各地的青年旅舍仍充滿著旅行者離去時留下的各國旅行指南及地圖,雖然愈近二十一世紀所留者愈是多見庸俗的觀光式指南。

  八十年代初,許多青年旅舍可見的指南仍可窺知嬉皮的遺緒,這是今天所最令人緬懷甚而稱憾的。隨便說個幾本:《庶民的墨西哥指南》(The People's Guide to Mexico),Carl Franz著,六百二十五頁,包羅萬象,舉凡跨越國界、搭便車、蓋小茅屋、掘井,或是如何選小食堂、妓院須知,全有精到之描寫。《流浪在美國》(Vagabonding in America),副題是A Guidebook about Energy(關於能源的一本指南),單看書名及副題便知有多嬉皮了。Ed Buryn著。他與老婆、小孩(襁褓中)開著一輛Volkswagen小巴士四處睡車及露營之體驗談。《如何乘火車在歐洲露營》(How to Camp Europe by Train),Lenore Baken著。《花費省約旅行的藝術與冒險》(The Art and Adventure of Traveling Cheaply),Rick Berg著。《完全的旅行中國指南》(The Complete Travel Guide to China),Hilliard Saunders著,此書成於一九七九年,那時的中國人人無恆產,堪稱路不拾遺之國,外國遊客掉了東西,總會被中國老百姓千山萬水送回。

  青年旅舍的牆上,也會貼些遊子寄來的風景明信片或信,有些充滿感情,令新住者自冰箱取出食物準備用餐時偶一瞄到也頗觸動旅愁。這類手寫、貼郵票發寄的物件近年極可能大量地減少了,主要是電腦及e-mail 。

  但廚房與客廳仍是各地遊子最佳的交流中心。尤其是旅行太久身心俱疲者最想在此多待、多碰人群、多聊天聽事的場合。有時旅行了太久,亦會有前途茫茫之感,當聽到某人想去某一地,乾脆跟著他們而去,不管哪裡都好。只要不必再計畫。計畫使得旅遊愈來愈沒意思。

  就這樣,從這定點後大夥又結成不同的隊伍各奔東西,或許二百哩後或五站後,原本偕行的,又分手了。

  天涯海角,事情總是如此。

  最令我羡慕的,是他們的漫漫而遊。即使不在精采之地,卻耗著待著、往下混著,說什麼也不回家。這是人生中最寶貴也最美好的一段迷糊時光;沒啥目標,沒啥敦促,沒啥非得要怎麼樣。這樣的廝混經歷過了, 往往長出的志氣會更有厚度。或不想要什麼不得了的志氣,卻又不在乎。

  我也恰好過過三、五年這樣漫無目的走一站是一站的日子,只是我那時已三十出頭,惟一的遺憾是沒他們大學生那麼的天真、那麼的全無所謂。這是年齒的些微無奈,雖然我也安於好幾天才洗一次澡,吃簡略的食物(不一定不美味,只是當時不會去想),並且不怎麼和親友頻於聯絡。最值得說的,是我所遨遊之地,稱得上全世界最被認為危險之國,美國,而我不怎麼念及。且它又是全世界最講忙碌或至少看似忙於效率之國,而我散漫依然,忘了愧疚。

  這樣十多年過去了,如今回想,實是幸運;因為當年可以如此,在於時代之優勢。好些個朋友近年常談論探討,皆認定現下已不是那樣的年代。

即使如此,仍該去,往外頭去,往遠方去。即使氣氛單薄了,外在的散漫之濃郁色彩不足了,也該將自己投身其間。不要太快回家,不要擔憂下一站,不要想自己髒不髒,或這個地方髒不髒。不要憂慮攜帶的東西夠不夠,最好沒帶什麼東西;沒有拍下的照片或沒有寫下的劄記都不算損失,因為還有回憶。記憶,使人一直策想新的旅行。而夜裡睡在不甚潔淨的稻草堆上,給予人的,不是照片而是記憶。想想可以不必睡在鋪了床單的床上,是多麼像兒童的夢一樣令人雀躍啊。

▶▶ 閱讀更多 舒國治 《理想的下午(二十周年紀念新版):關於旅行也關於晃蕩》

 
無限賽局/翻轉思維框架,突破勝負盲點,贏得你想要的未來
文、圖節錄自天下雜誌
圖/天下雜誌提供
 市場沒有一定規則,思維框架決定了你的策略選擇。不被當下成敗綁架,才能主動應變,每天都充滿動力!我們被自己的思維框架困住了!習慣用贏家輸家、成功失敗的角度來看事情,是讓我們不斷感到挫折、無法持續努力的最大盲點!商業環境不是球賽棋局,改變規則沒有預告、參賽者沒有名額限制,也沒有一定的終場時間。人生也是如此。

內容簡介:無限賽局,不講輸贏,只有領先與落後,存活與淘汰,終極目標不再是打敗別人,而是如何不斷讓自己更好。面對無限賽局,我們需要另一套思維框架。作者西奈克是從五角大廈到好萊塢都爭相邀請、全球企業與百萬讀者跟隨的思想家,擅長以簡單模型解決複雜問題。2009年,他的黃金圈理論掀起瘋潮,幫助無數人找到為什麼;2016年,他觀察千禧世代在職場的影片,不到一個月就飆破1.5億觀看;現在,西奈克首度將有限與無限賽局的概念運用在個人與團隊,顛覆傳統的競爭思維,解釋了我們為何失去熱情、成長停滯、做出不利決策、設定錯誤目標,原來是因為沒有看懂自己身處什麼樣的賽局。

作者介紹:賽門•西奈克(Simon Sinek) ,樂觀主義者,也是暢銷書《先問,為什麼?》《最後吃,才是真領導》《在一起,更好》《找到你的為什麼》作者。賽門的目標是打造一個世界,讓多數人每天起床都充滿動力、工作時感到安全、下班回家時充滿成就感。他的TED演講是史上受歡迎的影片之一。想更了解賽門,請參考:simonsinek.com。

搶先試閱:〈當第一、拚成長,都不該是終極目標〉

「我們要成為全球市場的領導者,我們的產品要以吸睛的設計、卓越的品質、最好的價格而廣受客戶喜愛。」這是很典型的企業願景。這句話來自Garmin,這家製作全球定位系統設備的公司服務的客戶從跑者到機師都有。企業願景有很多版本,但基本公式相同,像「我們是最好的」、「大家都想要我們的產品,因為我們的產品是最好的」和「物超所值」。

有限思維領導者經常把擁有成功的產品,與擁有強大的公司混為一談。這有點像洛杉磯湖人隊的老闆認為只要隊上有詹姆斯(LeBron James)這個重量級球員,整個球隊就會很強。擁有出色的球員、受歡迎的產品,或殺手級應用程式,並不代表我們有能力在無限賽局中活下去。

以產品為主軸的願景,只有在沒有更好的產品、市場沒有變化,以及沒有新技術出現的情況下才會有用。但如果上述任何一個情況真的發生,這樣的空殼願景往往會讓公司固守舊有的商業模式,看不見原本可以把握的機會,這似乎就是Garmin面臨的情況。

2007年,Garmin是全球汽車GPS裝置的龍頭。但隨著智慧手機功能愈來愈強大,我們對GPS裝置需求愈來愈小,Garmin現在的市值只剩不到2007年的三分之一。Garmin把問題歸咎於智慧手機的興起和普及,但他們沒有意識到,公司的願景聲明顯示了他們只專注於產品,因此錯過了智慧手機提供的機會。如果他們把重點放在如何為客戶提供價值,也許能抓住機會,為智慧手機開發出首選的導航應用程式,以Garmin的品牌肯定做得到。相反地,他們繼續專注於銷售車用硬體配件,現在我們手機上預設的導航應用程式是Google地圖、位智(Waze)或Apple地圖,但是原本可以有其他可能。信念應該指引商業模式,而不是由商業模式反過來壓過信念。

在產品至上的公司,特別是在科技業,工程師或產品設計師以外的員工很常感覺像(甚至實際上就是)次等公民。如果會計、支援或客服等所有員工都能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僅是為了服務工程師或產品開發團隊,組織才會運作得更好。員工都希望感覺自己是團隊寶貴的成員,共同在為更重大的願景而努力。

「成為第一」不應該是我們的信念,因為即使真的做到某種第一,排名也只是暫時的。賽局不會在我們達成某個目標後結束,它會一直進行下去。而且因為賽局持續進行,我們會為了保持這個得來不易的第一而採取守勢。雖然「第一」可能可以凝聚團隊,但這對公司整體來說是一個薄弱的基礎。無限思維領導者明白,「第一」不是永久的狀態,他們努力做到「更好」。「更好」是一個不斷進步的過程,「更好」使我們感到自己在為一個共同的目標貢獻力量。在無限賽局,「更好」勝於「當第一」。

為成長而成長,就像買車只是為了加油

有一天早上你走出家門,看到鄰居正在把行李裝到車上。你問:「你要去哪裡?」鄰居回答:「去度假。」你好奇追問:「真好,你要去哪裡?」鄰居再次回答:「我說過了,去度假。」你說:「我知道,但是你要去哪裡?」鄰居火大了:「我告訴過你了,度──假──!」

你換個方式問:「好吧,你打算怎麼到度假目的地?」鄰居馬上提供了旅行計畫。「我要沿I-90公路開,目標是每天開四百八十公里。」

如果我們問:「你公司的信念是什麼?你的公司為什麼存在?」然後得到的答案是「成長」,這就很像你問鄰居「你要去哪裡」時,他回答「度假」一樣。以成長為目標的領導者可以不停談論他們的成長策略,就像在解釋去度假時,打算走哪條公路和時速多少公里,這無法說明當初為什麼出發、希望到達哪裡,這種成長的背後沒有目的。

錢是推動信念的燃料,但錢本身不是信念。成長是為了有更多的燃料來推動信念。就像我們買車的目的不是為了能買更多的汽油,公司也必須擁有賺錢以外的價值。公司就像汽車,如果可以帶我們到我們原本去不了的地方,對所有人才更有價值。我們想要去的地方,才是崇高的信念。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公司提出的各種目標往往過於武斷或野心過大。尤其是在新創的世界,追求數十億美元估值,並不代表這家公司體質健康、能長久發展。估值發展成一種標準,要多虧靠估值來賺錢的創投業者。強韌的文化和獲利能力才是公司能在賽局中生存的關鍵。

此外,不斷追求超速成長,在成熟市場也會產生問題。西爾斯百貨或奇異公司這些身在成熟市場的企業如果繼續不惜成本追求成長,只會把公司逼到絕境。許多公司會漸趨保守,把錢分給股東以求得青睞,或過度使用股票回購,以人為的方式抬高股價。透過併購來達到成長目標,成為成熟市場、有限思維公司繼續成長的唯一途徑。這麼做可能會在短期內提振股價,但正如《哈佛商業評論》和許多報導所說的,「70%到90%的併購都是慘烈的失敗。」

把成長當作目標,為成長而成長,就像吃東西只是為了變胖。這會讓高階主管只考慮能促進成長的策略,很少或根本不考慮成長的目的。就跟人一樣,組織如果只為了變胖而吃,最後健康也會出現問題。把成長當成企業的信念,通常會導致不健康的文化,這樣的文化會鼓勵短視和自私,損害信任和合作。

成長是結果,不是信念;是產出,而不是存在的理由。當我們有崇高的信念時,我們願意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推動它;當我們認為錢或成長就是我們的信念,我們更有可能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他人或信念本身。沒有東西可以永遠成長,所有的泡泡終究會破掉。

▶▶ 閱讀更多 賽門•西奈克《無限賽局:翻轉思維框架,突破勝負盲點,贏得你想要的未來》

 
不被認同才與眾不同/金句滿滿,一窺Alizabeth娘娘的生活哲學
圖/時報出版提供
這是一本超級主觀的書,其實沒什麼了不起,就是做自己!Alizabeth 娘娘,從來沒有打算取悅任何人 擁有好教養、也是學霸的她,不但邏輯清楚,大膽心細。不但工作有自已的一套,深知職場眉角;還是跨性別者,但她毫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她在一個傳統家庭長大,但爸爸向別人介紹她是「女兒」;她用幽默化解網路霸凌,還能圈粉……

內容簡介:別把書裡的話當聖旨,畢竟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從「打拋豬放番茄就是死罪」一炮而紅!到在FB、IG、YouTube擁有鮮明自我風格的網路經營者。Alizabeth 娘娘的無厘頭底下,總是充滿著自我人生哲理。

作者介紹:Alizabeth 娘娘(林正輝) ,本名Kongkiat,泰國胖子,會講中文,母語為泰語,是爸媽的兒子和女兒。

  在泰國曾擔任娛樂記者兼節目主持,畢業於臺師大大眾傳播研究所,目前在台灣從事影片創作者工作。

  為人很假又膚淺,本人幸福的來源很簡單,就是吃好吃的東西,看帥哥和色情片。

搶先試閱:〈文章標題〉

▶▶ 閱讀更多 Alizabeth 娘娘(林正輝)《不被認同才與眾不同》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家,是保留生命刻痕最多的所在
圖/寶瓶文化提供
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在阿嬤親手蓋起的水泥厝裡,我們是彼此又愛又恨的戰犯。家,是保留生命刻痕最多的所在。一個破碎離散的亂世家族,人人有戲分。

內容簡介: 收錄第四屆台中文學獎.散文類首獎〈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阿嬤是不諳設計的泥水匠,家有兩個客廳、兩道大門、兩間廁所、兩座樓梯,沒有一個房間蓋成矩形。爸是離家出走、風一般的男子,媽早早從養育第一線退場,偶有姑丈扮虎爸,再有長年蝸居的贅婿阿公,和那時不時出言恐嚇的瘋狂表叔──

  楊双子的童年是廢墟裡的一場混戰,那裡蛆蟲爬壁,監護人恆常缺席;時有債主上門,珍貴的熱湯泡麵也得充當武器。記憶裡的頹敗老屋,說來全是讓人哭笑不得的荒謬家族故事。但雙胞胎最好了,一本書兩人看,飢餓藤條一起挨,電動關卡一起破。爸媽都在家,到爸媽都不在家,永恆是彼此的依靠。

  但家是什麼?永恆是什麼?直到妹妹離世,我們變成我,日子如同宇宙失衡,才知生命裡的迷宮彎彎繞繞,唯消逝逾恆……

  楊双子首部散文創作,以幽默詼諧的文字回頭探視自身生命的起源,述說對已故妹妹最真摯動人的愛與思念。

  「溺水是很安靜的,望周知。」

作者介紹:楊双子 ,本名楊若慈,一九八四年生,台中烏日人,雙胞胎中的姊姊。

  百合/歷史/大眾小說創作者,動漫畫次文化與大眾文學觀察者。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文化部創作補助、教育部碩論獎助。出版品包括學術專書、大眾小說、動漫畫同人誌。近作為《花開時節》、《撈月之人》,以及合著小說《華麗島軼聞──鍵》。現階段全心投入創作台灣日治時期歷史小說。

搶先試閱:〈不吃花生倒吃花生皮〉

水煮花生,去殼剝皮,半斤花生只得一小碗花生皮。

花生仁外一層薄膜花生皮,在中醫稱花生衣。花生衣養血補血,具止血之效,科學論點指花生衣有助強化骨髓造血功能,增益血小板數量提升。

有一小段日子,我託小姑姑每隔幾日在早市購回水煮花生。繞口令說的,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吃葡萄倒吐葡萄皮。我剝花生不吃花生皮,若暉不吃花生倒吃花生皮。

一般人血小板指數十五萬,低於兩萬便會引發自體性出血,腦出血即死,那時若暉的指數已經跌至一萬六。西醫安排固定時間輸血,醫囑定時服用鐵劑或者濃縮棗精。中醫合併照護,每天開立兩包水藥,此外建議以花生衣補血。

換作幾年以前,恐怕我會嗤之以鼻。花生的那一層薄膜欸,當真有效?然而那當下我彷彿沐浴焚香,慎重淨手去殼剝皮,無異敬神儀式。彼時我也真正虔誠敬神。每晚睡前禱告,雙手合十於胸前,黑暗裡我再三呼求耶和華上帝、媽祖娘娘、關聖帝君、藥師如來佛、宇宙大人的名,用盡全副心力向神明祈求說,拜託請讓我妹妹康復起來吧。

隔天日頭上升,世界絲毫未改,我如舊剝著花生衣。

花生皮只是飲食控制的一小部分。若暉生病以前,我們從來沒有飲食控制的概念。

或者精確地說,沒有飲食控制的可能。

國中三年裡一半的時間,我們有什麼吃什麼。營養午餐是唯一正常的一頓,晚餐的追求基本是果腹。餐桌偶爾擱著不知道誰留下來的殘餚可供配飯,至少白米飯新鮮現煮。身上稍有零錢,可得張日興雜貨店對面那間飯麵滷味小吃部的一碗麻醬麵。更不濟,張日興販售泡麵一碗十五元,放學省一趟公車錢走路回家就買得起。吃進肚裡的唯有澱粉和熱量,纖維素與蛋白質同樣匱乏。

那時家裡還有阿公。但阿公是一抹幽魂般存在家裡角落的贅婿,自我們懂事以來,家事不分大小粗細,沒有阿公可以過問置喙的一次,連電視遙控器都搶輸一干內外孫子孫女。我們沒想過阿公吃什麼,他也不為我們張羅。老屋子很大,足夠我們與阿公各自活在兩個時空,甚至足夠給其他人開幾個平行世界,比如長期寄居的大表叔,短暫來訪的小表叔,不時遊走的大姑丈。這家裡沒哪個誰有義務該準備食物,該收拾家裡。

家屋蒙塵黯淡,我們的肉身跟這個家同樣陷入缺乏照養的頹境。

稀罕的一次聯絡上爸,電話裡爸說,「以後有小龍照顧你們。」那就是大表叔,阿嬤的么妹的兒子,我們應該叫表叔,但我們不,直呼他的乳名小龍。電話裡我們沒有力氣發牢騷,不然應該跟爸說,留他還不如不留!

並不是因為小龍只大我們一輪多一些,其時年僅二十六、七。

當時小龍有一輛山葉馬車一二五,三貼載我們上學,遠遠校門口訓導主任面色嚴肅看向我們,小龍說:「你們去跟他講,我是你們男朋友。」又說:「如果你們交男朋友,就打斷你們的腿!」有天家裡出現幾箱鋁箔包飲料,陌生的品牌,我們抗議小龍亂花錢,他說:「拿到什麼就是什麼啊!」我們說你是去偷的吧?小龍說:「什麼偷,是借。」又說:「如果你們偷東西,我就打斷你們的腿。」

小龍沒有工作,跟朋友到處去借東西。家裡四處散落拆解的電視與錄放影機,鑽進家門來去的人臉每次不同。我們從爸的高爾夫球袋裡挑了推桿和S號鐵桿放在床邊,臥房門把懸著風鈴,開門就有聲響。不過門擋得住人,擋不住氣味。有陣子小龍房裡常有異香,味道特別濃烈的那回,我們連日精神亢奮,三天只睡三小時。我們問,如果那是毒,究竟是什麼毒?小龍罵說什麼毒不毒的,又說:「如果你們吸毒,就打斷你們的腿!」

小龍憲兵退伍,講一口外省腔,初初寄居我們老家那時,鄉人多視他是臉龐端方體格強健的美青年。他父親是四九年來台的山東小兵,跟他母親也就是我三姨婆婚後落腳在中壢,生得二子取名振武、振文,盈滿那一代人的輝煌寄望。但帥哥多草包,讀書稀鬆平常,做工沒有出師,賭博技術恐怕只跟我們不相上下卻敢進賭場廝殺,再及染上的毒癮,人生愈走愈是一塌糊塗。菸酒檳榔安毒賭博五毒俱全,肉身點滴崩毀,精神在失控邊緣,我們目睹一個青年的快速下墜,說不出的滿心焦躁與憂慮。其實就是物傷其類,而那時我們並不明白。

我們經常吵架。孩子的我們嘲弄青年的他不幹點正事,小龍總是叫囂:「英雄落魄是暫時的!」我們便每次回嘴:「小孩落魄是會餓死的!」小龍吵不贏,就逃走。偶爾沒有逃走,衝過來甩我們巴掌,抓我們的頭去撞牆。塵埃落定,小龍還載我們去上學,去打一整夜的保齡球,聽說我們遭到同學威脅要蓋布袋圍毆,他一一打電話到同學家恐嚇對方放學走路務必小心。而下一次,我們還照樣吵架。

落魄的英雄喜怒無常,連帶我們日子過得充滿戲劇張力。興起了開車載我們到市區吃飯,一言不合卻立刻棄置不顧,令我們徒步幾個小時找路回家。開心時指天發誓說「你們考上了好學校我買電腦給你們」,嘔氣時就連車帶人停在平交道鐵軌上,等著我們驚慌尖叫對他求饒。

我們懂得應該怎麼表現可以討好他,但我們不。

平交道鐵軌中央我們僵持不下,副駕駛座裡我把雙腳伸到前座平台,鞋尖跟著平交道警示音噹噹噹噹踢踏擋風玻璃,直到小龍按捺不住踩下油門,破口大罵一句:「你們是瘋子啊!」不,我們是快要餓死的落魄孩子。不霉不餿就是食物,止飢卻不飽,慢性飢餓兼營養失調,國三便深陷睡眠障礙,我們還能再失去什麼呢?

小龍根本不是英雄,到底我們也不再只是孩子。不記得哪一天,小龍默默就失去蹤影,如同我們爸那樣無聲無息,而我們迎來國中畢業典禮,走出成功嶺的老眷村。

高職夜校就讀期間的第一年,我們放假還會回家。

彼時阿伯遠赴越南,大姑姑分身無術,爸隱身山林,唯獨小姑姑娘家婆家兩頭奔忙。成功嶺老家豈止蒙塵,頹圮宛如古廢之墓。阿公在廢墟裡面吃喝睡眠,依舊一派自在如紅塵遊仙。神仙不問家事,客廳地板磁磚白色轉灰色,牆壁爬滿蛆蟲,細看一地芝麻般的褐色瑣屑皆是蛆蛹。人蟲共生,善哉善哉。

(過了幾年我們讀馬奎斯的《百年孤寂》,結局那關於邦迪亞家族的預言:「這一家系的第一個祖先被綁在樹上;最後一個子孫被螞蟻吃掉。」忍不住心有所感,莫非拉丁美洲的蒼蠅果蠅並不繁盛?)

那樣的廢墟仍然有人上門。不是爸的債主,就是小龍的。老家大門向來不上鎖,債主自由來去,客廳裡坐看幾個小時的電視,直到確認當日索錢無望而歸。我們厭倦已極,某次聽見債主腳步聲而給門鎖上鑰,表明拒絕往來。孰知神仙有求必應,阿公給債主開了門……

(全文未完,完整故事請見本書內頁。)

▶▶ 閱讀更多 楊双子《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閱讀筆記
【書評•小說】蔣亞妮/小說家作為一種賽伯格
蔣亞妮聯合報
《瑕疵人型》書影。(圖/時報出版提供)
推薦書:林新惠《瑕疵人型》(時報出版)

讀《瑕疵人型》的過程,我總會想起英國演化學家理查.道金斯(Clinton Richard Dawkins)的一句話:「我想要拿回那些被挾持的字(I want to take back other hijacked words.)。」這也是林新惠在做的事。

被挾持的不只是文字,還有所有單一化的定義。文學、社會科學、性別與新舊媒體、時間與空間……這些全都成了《瑕疵人型》中的拼裝主體,一如她曾在接受採訪時表達的:「把性別拿掉也是成立的。」小說裡,真男假女、虛男實女、男女互置,敘事者本身全沒有名字,絕大多數甚至不由「我」的位置來發聲。「它們」是EVA(典出《新世紀福音戰士》中的「泛用人型決戰兵器」,人造人EVANGELION)?還是真人?是女神還是宅男?《瑕疵人型》藉由「科幻」的形體,不斷定義它們,而不是被它們定義。

「科幻」到底是什麼?被視為科幻電影開宗史詩的《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透過它近九十分鐘的空無對白,最終主角在一個房間裡變作了嬰兒、再變作光,回歸母星(地球),也回歸到電影初始,那片原始猿人穿越萬年時間,看到的光之一瞬,或許科幻揭示的無限可能裡,還有一條在告訴我們,肉身其實是最脆弱的。就如同小說裡,人會變得透明、虛無,身體會溶解、皮肉剝落也不會疼痛死亡,削去不要的身體就能成為他人。畢竟,當人多麼不好,老禿胖醜、天人五衰,還可能流年很衰。林新惠把所有的身體消去疼痛,一如她寫:「如今他的身體就是一場儀式。」少時動畫裡,看到能直接進入肺部為人供氧,還可以起到神經連接和物理緩衝作用的液體「LCL」,也被詩化成一句:「LONG CIRCULATES LONE(孤寂環生孤寂)。」肉身終究是詩意的如光般流動的可能,所以她說:「人類懷疑自己不是人類、人和非人的辯證,已經長存人心的提問。人會不會被機器取代、機器會不會比人更像人,這些都是假議題:人和機器人之間,不是非黑即白的二選一,而是光譜。」

林新惠的創作光譜,想來也受《2001太空漫遊》影響。這是1968年的電影,1968年的現實,則更為科幻。中國正值文化大革命時期,1968年底,知青下鄉達到新高峰,總人數有一千六百多萬人,這是人類最大規模一次反都市化的行動,以此相對來看,電影小說與現實,形成了多麼有趣的迴圈。當我們談《瑕疵人型》,不能繞過唐娜.哈洛威(Donna J. Haraway)的〈賽伯格宣言〉(賽伯格,不單一的有機體),在裡面存有許多可作為這本小說注釋的段落:「賽伯格是我們的存有論,它給予我們,我們的政治。賽伯格是一個凝縮的意象,結合想像與物質現實,這兩個扣合的中心,結構著歷史轉型的一切可能性。」

我們早就在一個現實比科幻更奇想瘋狂的世界,近未來也可能一覺成真。但科幻不只是預言,對哈洛威來說,科幻小說更是一種取代布爾喬亞小說,從現代主義和寫實主義邁入後現代主義的代表。世界是被書寫出來的,「故事」則是我們用來表述世界的工具,每個人都只是一再的重述、翻轉、改寫。

有些人使用的是「服裝」,比如2018年GUCCI秋冬大秀,模特攜帶自己的頭走貓步,懷裡的嬰兒是隻龍,配上〈聖母哀悼曲〉(Stabat Mater),這首十三世紀天主教樂曲(描繪當耶穌被釘上十字架時聖母瑪麗亞的哀傷),所有的服飾與文明都成賽伯格。而林新惠使用的是「小說」,小說裡很大一塊的能量,用在辯證真與定義真,卻也有如早期作品〈佑佑〉一般,讓恆常的孤寂透紙而出之作。

科幻是什麼?科幻其實也是一種抵抗或是打破既有的方法,跟最初的文學一樣。與其說《瑕疵人型》是科幻小說,其實是人類/小說家這種賽伯格,用來打破與接近奇點,用以跨越的故事。

 
這款國產新冠肺炎疫苗 最快拚7月上市!
目前台灣投入新冠疫苗研發的國光生技、聯亞生技與高端疫苗中,進度最快的是高端疫苗,去年12月底已取得衛福部食藥署2期人體試驗的許可,正進入2期臨床試驗。

感冒了 選中藥還是西藥治療?
感冒是一年四季均會發生的常見疾病,通常易在季節變換、忽冷忽熱或抵抗力下降時發病。感冒不僅會出現鼻塞、頭痛、全身不適等症狀,還會破壞心情,影響工作的狀態和效率。那麼,感冒後應該選擇中藥還是西藥呢?有什麼需要注意的細節呢?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