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0日 星期二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 顱顏重生神之手 做足準備迎接新挑戰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dn部落格  
2024/02/20 第 965 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本期主題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 顱顏重生神之手 做足準備迎接新挑戰
   
 
林口長庚醫院院長陳建宗 顱顏重生神之手 做足準備迎接新挑戰
【本文摘自《常春月刊》491期 文/鍾碧芳 攝影/王愷】

2022年,藝人林志穎自駕在桃園發生撞車意外,媒體報導傷勢嚴重,傷及頭骨顱顏面、情況並不樂觀;外界保守估計,若要恢復至少需一年時間。沒想到僅短短半年,林志穎在一次品牌代言發表會上現身,帥氣依舊的他絲毫不像曾經受過重傷的人。

原來,在林志穎車禍受傷後,第一時間是被送到林口長庚醫院,接手的就是現任院長陳建宗所率領的整形外科醫療團隊進行手術,並完成後續的顱顏重建。擁有一雙重生巧手的陳建宗,是顏面骨折重建權威,他是如何帶領林口長庚團隊贏得信賴,奠定顱顏重建扎實基礎?

顱顏面嚴重創傷,第一時間未能妥善照顧,除了有嚴重併發症及顏面畸形等風險,還可能會造成病患死亡。林口長庚紀念醫院於32年前率先成立「急重外傷中心」,整合了整形外科、骨科及一般外科,影響了國內的醫療體系。

當時長庚創院院長羅慧夫是唇顎裂手術權威,在他的領導下,讓長庚的整形外科享譽全球。而現任院長陳建宗的專長為整形外科,他也是羅慧夫前院長的門生,除了將整外發揚光大外,由他所建立的3D導航及內視鏡技術治療顱顏骨外傷,領先全球成為整形外科先驅。在接任院長職後,也將目標看得更遠,期待林口長庚醫院能持續發展新的醫療科技,導入更多精準醫療與智慧服務來提升品質,並與世界一流的醫療機構並駕齊驅。

從醫初衷,想幫助更多的人

陳建宗的祖父曾是嘉義德高望重的醫師,雖然父親沒有繼承衣缽,很早就北上打拚,但卻深刻影響從小在台北長大的他,「會從醫,多少也與祖父是醫師有點淵源。」

陳建宗回憶,自己小時候曾經生過一場大病,被緊急送到台北馬偕醫院急診室時,當時還沒改建的馬偕醫院設備仍嫌不足,多數病床是被安排在廊道上;幸好是有親戚在該院實習,透過關係才能於隔天安排住院。「那時看到急診室內的病患很多,需要幫忙,心裡也就萌生了日後想要從醫的念頭。」

從靜心國小、中學、師大附中,一路讀到高雄醫學院,他指出,雖然求學過程不算用功,但也算平順。自醫學院畢業後,陳建宗抽到至林口長庚醫院實習,當時長庚的外科已經相當有名,於是順著興趣加入外科團隊。

「會選擇整形外科,主要是因為興趣。」他解釋,台灣整形外科的訓練,前三年是走一般外科,外科接觸的範圍廣,像是骨科、神經外科、泌尿科、心臟外科等都算,是在最後三年才需要受整形外科的訓練。「相對來說,整形外科面對死亡的機會較少,手術後結果立即可見,也比較有成就感。」況且,整形手術可以改變病人的人生,讓病人看得到希望與歡笑。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選擇進入整形外科時,非常欽佩師字輩醫師陳昱瑞的顱顏縫合技巧,「以往我們都認為,緊急的病患受傷時,通常都是由住院醫師縫合就好。但陳昱瑞老師會親自上陣,且縫合地相當仔細。」他訝異為何這麼簡單的工作,也是由資深的醫師來進行,這應是值得深入鑽研的學問。

顱顏外科,深受羅慧夫的啟發

整形外科可以治療的範圍包羅萬象,上從頭皮、下到腳底,外從皮膚、內到骨頭、神經、血管、肌肉、骨骼等幾乎無所不包。「只要別人不會做、不想做,或做不好的,整形外科都要想辦法接過來,將問題改善或解決。」陳建宗說,自己最後會選擇鑽研顱顏外科的契機,另一方面也是受到長庚創院院長羅慧夫的啟發。

羅慧夫醫師在長庚醫院成立了唇顎裂暨顱顏中心、顯微中心、美容中心,如今長庚醫院的整形外科能在世界居於領導地位,他的貢獻居功厥偉,而陳建宗正是羅慧夫最後的關門弟子。

約在民國80年左右,長庚醫院成立了台灣第一個「急重外傷中心」,院方打破思維,將過去原本是由比較年輕的住院醫師與總醫師於急診外科所處置的緊急病患,全部交由比較資深的主治醫師來照顧,藉此提升整體的照護品質。

當時便將一般外科、整形外科、骨科等科別的主治醫師拉到第一線,因此擴充主治醫師達到30多位,而陳建宗就是第三年加入的主治醫師,「那時,陳昱瑞教授便曾勸我選擇顱顏外傷,他說顱顏外傷也是顱顏外科的一部分,且是個金礦,值得好好挖掘。」

原來,在整形外科中,顱顏是個很特別的科別,醫師必須專精於頭骨、臉骨等顱顏軟硬組織的各種異常,包括唇顎裂、半邊小臉症、顱顏矯正等等,以及因為外傷、腫瘤造成的後天型組織結構破壞等的修復,需要治療的病患人數相當多。

形體學是基礎,東西方審美觀影響滿意度

羅慧夫對學生的要求很高,他認為整形外科醫師必須受到更多的訓練,因此將包括陳建宗在內的四位住院總醫師送往美國集訓。

陳建宗回憶,在美國的整形外科集訓課程中,學習到很多與國內不一樣的概念。「在國外所學習或所看到的,跟國內的學習似乎並不相同。」他舉例,整形外科原本就以形體學為基礎,必須分析每個人的顏面比例是否對稱,但東方人與西方人的臉型就是不同,例如鼻子大小、顴骨高低、臉型等,各民族間會有不同的要求,「東西方文化是有差異的,對美學看法也不同,若有分歧,做法也會不同。」

就曾有一名年輕的美裔華僑,在美國滑雪受傷不幸傷到眼睛,導致眼窩凹陷性骨折,雖然第一時間已經在當地做過治療,但術後並不滿意。他主動聯絡陳建宗,希望能幫他執行顱顏重建手術。

陳建宗看過後覺得其實沒那麼嚴重,加上由美返台路途遙遠,因此貼心地推薦美國當地技術不錯的整形外科大師,「但是那位病患說自己量起來,兩眼突出的距離,感覺比例就是不對。」於是最後仍決定飛回台灣找他治療。

手術完成後,在術後回診期間,這位病患有次在長庚醫院前向一位路人問路,最後卻促成了一段好姻緣。「沒料到那位被問路的女生,剛好是長庚醫院婦產科醫師的女兒。」陳建宗笑說,能促成這段姻緣,應該也是冥冥之中注定的。

擅用輔助先進工具,精準重建原貌

1999年,陳建宗發表內視鏡輔助眼眶內壁骨折修復論文,被知名《美國整形外科雜誌》收錄為第一篇繼續教育性(Continuous medical education)文章,吸引了許多國際整形外科醫師前來取經,之後也應邀擔任許多國內外知名整形外科論文審查及評論學者,成為台灣及世界整形外科的先驅。

問及當今顏面骨折重建手術的趨勢時,他指出,在醫療進步下,已經有許多工具可以搭配使用,像是該團隊為林志穎施行的臉部重建手術時,是以內視鏡微創手術為主,搭配術中導航、術中3DC-arm等影像技術協助,讓原貌重現。

陳建宗進一步指出,一般若是顏面骨折重建,若患者只有單邊受傷,能透過鏡像模擬處理,達到術後左右對稱的效果。「現在的手術方式講求精確性,不僅傷口小,手術過程中以3D影像呈現,可立即看到真實的術後效果。」他指出,擅用醫療新科技最大的好處是,能達到一次性的矯正,降低病患進行二次手術的機率。

病人第一,靜心思考行醫價值

醫病關係向來是醫師與病患間除了治療外,相當重要的一環。陳建宗勸勉即將進入醫師行業的醫學生,都要知道這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行業;他指出,從醫過程中勢必會面臨的挑戰很多,但無論是醫療糾紛或是聲色誘惑,都應該秉持初衷,靜下心來想想自己當初從醫的核心價值是什麼,「醫師這個行業最重要的是人與人的接觸,因此溝通最重要。」他認為,無論是醫療糾紛或爭議,醫病雙方沒有人會是贏家,最好的方式就是良好的事前溝通,「這樣才會有好的醫病關係。」

2022年7月,陳建宗接下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的重責,「長庚醫療體系向來人才濟濟,也保有強大的專業競爭力,」他期許自己未來將帶著林口長庚醫院所有同仁,努力突破新的醫療技術,並引進更新的科技設備,以精準醫療來服務病人。

他也鼓勵年輕醫師有機會能多與國外的醫師進行交流學習,像是參與國際研討會或到國外進修,以提升國際觀。此外,更勉勵醫師主動投稿、勇於磨練,爭取機會,努力讓自己在學術上能有傑出表現。

身為醫院管理階層,陳建宗認為,除了要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也要讓醫師願意留下來一起努力,當然,更必須培養良好的場域與從業環境,讓所有人都能發揮己長,「更重要的是,要讓所有同仁提升自我實現的成就感。」

妥善安排時程,壓力自然解放

工作繁忙,再加上身兼臨床、教學與行政事務,對於壓力要如何排解?陳建宗笑著說:「我好像很少有壓力耶!」他認為能把每一件困難的事情一一解決,在處理事情前(包括動手術前)都會先將流程全部預想過一次,「事先思考,流程進行就能更順暢。」的確,拖延是壓力的來源,若能有效率的做事、每天睡飽一點,並妥適安排時程,自然也就不會有壓力了。

其實,在他年輕時很喜歡打桌球、也熱愛運動,但自從當了醫師後,已經愈來愈沒有多餘的時間可運動,而現在的養生之道,是儘量少吃,尤其是甜食。「以前喝咖啡一定要加糖、加奶精,現在就喝黑咖啡。」他指出,因為經常需要開會,每天都得在院區內走路、爬樓梯,「我相信這些都是生活中無形的活動,也算是最好的運動吧!」

【完整內容請見《常春月刊491期;訂閱常春月刊電子雜誌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