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用電大戶4月起電價看漲…調幅估逾一成 民生用戶也納入評估


房地產買賣不是一朝一夕的簡單課題,快訂閱【好宅生活家】幫助您了解房市脈動,打造快樂家庭! 【阿布拉電子報】分享文學性、藝術性與兒童性兼具的兒童繪本,並希望透過繪本和你一起發現孩子的世界。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部落格  NBA台灣  網站總覽  
2024/02/19 第5794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今日財經頭條
國際財經要聞
其他財經要聞
 
★ 台股重要指標:外資買賣超投信買賣超自營商買賣超融資增減排行融券增減排行
 
今日財經頭條
用電大戶4月起電價看漲…調幅估逾一成 民生用戶也納入評估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今年4月電價調升態勢愈趨明朗。台電「物價消波塊」已累積龐大虧損,經濟部一方面爭取中央政府2023年歲計賸餘撥補台電逾千億元,二方面支持台電在4月調升電價。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將在這新一輪電價調升中承擔最多漲幅,景氣逐漸回升的半導體業首當其衝,預計調幅將超過一成。

經濟部將在3月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4月電價。據了解,高壓及特高壓用電大戶包含工業及大型綜合零售業,將承擔最多調幅,經濟部現盤點、評估各產業景氣狀況。此外,這次民生電價也會納入電價調漲評估範圍,先前電價調漲都是家庭用電700度以上才調漲,這次可能會拉到用電500度以上就漲,用電500度以下仍凍漲,此舉影響300萬家庭用戶。

熟知內情官員表示,目前台電發電成本已高於電價,等於是用電大戶享有較高補貼,「至少特高壓的半導體產業,補貼是沒有正當性」。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對外表示,電價調整須尊重由專家學者、官方與民間代表所組成的電價審議會決定。據了解,經濟部支持電價調整,惟調整範圍及幅度,須視行政院撥補額度而定,也須評估對整體物價影響,全案還在研議中。經濟部盼向政院爭取逾千億元以上撥補,若撥補以千億為準,4月電價平均調幅恐將超過一成;若爭取撥補1,500億元,平均調幅才有機會再壓到個位數。

台電虧損持續滾雪球。台電2023年單年虧損1,985億,2023年底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2024年預算政院核定台電虧損1,887億元,如此下去,台電很快再度面臨「資不抵債」、淨值轉為負的破產局面。而避免台電破產只有政府撥補及調漲電價二途。

台電表示,燃料支出翻倍大增是造成近年台電虧損主因,若完全反映燃料成本飆漲,電價至少要上漲五至六成。經濟部指出,台電承擔穩通膨的政策任務,發電成本高於售電,後續希望由政府給予財務支持,短期雖難以打消相關虧損,但階段性目標應為避免虧損情況加劇。

國內電價2022、2023平均各調高8.4%與11%,合計近二成,目前平均電價每度3.11元。

經濟部高層官員表示,工業用電價格調整將參考主要競爭國工業電費,目前南韓工業電價為每度4.35元,台電則是每度約3元,換言之,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將主要承擔這波電價調整,官員更點名,特高壓半導體業沒有理由不調電價。另,家庭用電大戶也會納入考量。

 
台電增資速度 抵不上虧損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電滾雪球虧損已成燙手山芋。經濟部已在2024年編列千億元台電增資預算,並獲立院通過,台電將在本周五(23日)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增資案,台電資本將擴大至5,800億元。

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抵不上虧損速度。才剛增資,台電2024年預計虧損近2,000億元,相當驚人,如果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台電今年再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

因此,經濟部現向行政院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1,000億元以上撥補台電,官員表示,這次爭取額度不是增資,希望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以利台電現金流。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3年全國總稅收3兆4,319億元、年增5.7%,創新高,財政部預估全年稅收再超徵3,617億元,換言之,2023年將有歲計賸餘,惟主計總處說,整體稅收包含中央、地方,最終歲計賸餘仍須確定。

但2023年確定有歲計賸餘,成為各方爭取分配的焦點,包括勞保、健保及台電。勞長許銘春表示,爭取勞保撥補不得少於300億元,經濟部爭取千億元以上撥補。

因各方都在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到千億元以上,甚至更多,以打掉台電虧損,讓電價少漲,現仍有變數。「到時看看誰的比較急迫,」經濟部高層官員說。

 
工業電力需求 下季回升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根據台電統計,2023年因全球終端需求減少,致工業用戶售電量1,306.2億度,年減3.7%;但工業用戶售電量占整體售電量逾五成六。台電也預測,國內產業景氣於2024年第2季復甦,以及半導體先進製程陸續投入生產,工業用電需求將成長。

工業用電占比高,歷年來成為電價調整焦點,且調幅也較高。經濟部官員也認為,台電發電成本高於售電,工業用電大戶享有較多補貼,調升工業用電大戶電價亦較能有效增加電費收入。

官員強調,自2022、2023年調整電價後已建立電價調整邏輯,工業用電參考主要競爭國工業電費,如南韓;民生電價採用級距模式調整,受衝擊產業或弱勢公益事業則有緩漲、減漲等配套。

台電預期今年第2季景氣將復甦,以及半導體先進製程陸續投產,工業用電需求增加,預期2024年尖峰負載將達4,100萬瓩,破歷史新高。台電今年會有四部大型機組加入運轉,新增443萬瓩,務必確保2024年備轉容量率以不低於6%為目標。

 
台電增資千億 將再爭取千億撥補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聯合報
台電財務窟窿擴大成為政府的燙手山芋。經濟部今年已編列千億元台電增資預算,並獲立法院通過,台電周五(廿三日)將召開股東臨時會通過增資案,資本額將擴大至五千八百億元。

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抵不上虧損速度。台電預估今年虧損近二千億元,如果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台電今年再度陷入「資不抵債」的破產局面。因此,經濟部向行政院爭取動用逾千億元的歲計賸餘撥補台電,官員表示,這次爭取額度不是用來增資,而是希望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以利台電現金流。

財政部日前公布去年全國稅收三兆四三一九億元,較前年成長百分之五點七,估計稅收超徵三六一七億元;換言之,去年將會有歲計賸餘,但主計總處說,整體稅收包含中央、地方,最終歲計賸餘仍須確定。

儘管歲計賸餘的金額尚未確定,但已成為各方爭取分配的焦點,包括勞保、健保及台電。勞動部長許銘春表示,爭取勞保撥補不得少於三百億元,經濟部則爭取千億元以上撥補。

由於各方都在爭取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到千億元以上、甚至更多,用來打掉台電虧損,讓電價少漲,現仍有變數。「到時看看誰的比較急迫,」經濟部高層官員說。

 
4月漲電價 擬納民生用電
記者江睿智/台北報導聯合報
電價四月調漲態勢愈趨明朗。台電因扮演「物價消波塊」累積龐大虧損,經濟部一方面爭取中央政府從去年歲計賸餘撥補台電逾千億元,另一方面支持台電在四月調升電價。據了解,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將在這新一輪電價調升中承擔最多漲幅,景氣逐漸回升的半導體業首當其衝,預計調幅將超過一成。

此外,民生電價也會納入電價調漲評估範圍,先前都是家庭用電七百度以上才調漲,這次可能下修到用電五百度以上就漲,約三百萬家庭用戶受影響。

經濟部將在三月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四月電價。據了解,高壓及特高壓用電大戶包括工業及大型綜合零售業,將承擔最多調幅,經濟部正盤點、評估各產業景氣狀況。官員表示,目前台電發電成本已高於電價,等於是用電大戶享有較高補貼,這將是審議電價重中之重,「至少特高壓的半導體產業,補貼是沒有正當性」。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表示,電價調整須尊重由專家學者、官方與民間代表所組成的電價審議會決定。據了解,經濟部支持電價調整,但調整範圍及幅度,須視行政院撥補額度而定,也須評估對整體物價影響,全案還在研議中。經濟部盼向政院爭取千億元以上撥補,若撥補以千億為準,四月電價平均調幅恐將超過一成;若撥補一千五百億元,平均調幅才有機會壓到個位數。

盤點台電財務狀況,台電去年虧損一九八五億元,累積至去年底虧損三八二六億元;二○二四年預算政院核定台電虧損一八八七億元,如此下去,台電很快再度面臨「資不抵債」、淨值轉為負的破產局面。而避免台電破產只有政府撥補及調漲電價二途。

台電表示,燃料支出翻倍大增是造成近年台電虧損主因,若完全反映燃料成本飆漲,電價至少要上漲五至六成。經濟部指出,台電承擔穩通膨的政策任務,發電成本高於售電,後續希望由政府給予財務支持,短期雖難以打消相關虧損,但階段性目標應為避免虧損情況加劇。

國內電價二○二二、二○二三平均各調高百分之八點四與百分之十一,計近兩成,目前平均電價每度三點一一元。

經濟部高層官員說,工業用電價格調整將參考主要競爭國工業電費,目前南韓工業電價為每度四點三五元,台電每度約三元,換言之,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將主要承擔這波電價調整;官員點名,特高壓半導體業沒有理由不調電價。此外,家庭用電大戶也會納入考量。

 
國際財經要聞
不動產風險 恐爆信用危機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由於全球不動產市場警鈴大作,基金經理人愈來愈擔憂信用市場爆發系統性事件。

美國銀行(BofA)全球經理人每月訪調報告指出,約六分之一的受訪者認為不動產業資金緊絀,是當前市場最嚴峻的尾部風險。美國商用地產與中國大陸房市高度不安,是基金經理人的第三大憂慮,僅次於高通膨及地緣政治衝突。

報告指出,近40%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商用不動產是最可能引發信用事件的來源,22%的受訪者認為中國大陸房地產是最大威脅。這項調查是在紐約社區銀行公布嚴重虧損之後進行。

美國元月消費者與生產者物價指數升幅都超出預估,使聯準會(Fed)降息、與不動產壓力獲緩解的希望蒙塵。目前交易商預期,Fed今年降息幅度低於90個基點(3~4碼),幾乎只有元月預估降幅的一半。同時,今年美國商用不動產與集合式住宅需要再融資及待售的總金額,將超過9,000億美元,比原先的估計額激增40%。

馬拉松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理查指出,一些小型銀行商用地產貸款的違約率逼近8-10%。近年來這些金融機構的商用不動產曝險部位激增,現在財務尤其脆弱,反觀大銀行則「堅若磐石」。

去年12月發表的美國銀行業脆弱性研究報告指出,若商用不動產貸款違約率達到10%,總違約額將達800億美元;商用不動產壓力可能使300多家地區銀行面臨擠提風險。分析師指出,商用不動產的警訊往往是先發後至,可能要好幾年後才能評估嚴重程度。

Fed正與商用不動產曝險部位偏高的金融機構密切協調,設法渡過呆帳壓力。財長葉倫2月已表示,金監機關試圖確保銀行業的呆帳準備金與流動性水位能因應財務壓力。

 
美晶圓廠興建龜速 法規害的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科技部落格Tom's Hardware引述一份2021年的研究指出,美國法規太複雜,導致當地晶圓廠的建設速度,落居全球倒數第二,光靠晶片法也無法解決這個問題,而是需要改革各層級法規,才能追上台灣和日本等國家的建廠速度。

Tom's Hardware在16日引述美國安全和新興科技中心(CSET)2011年的研究數據、以及SemiAnalysis分析師帕特爾(Dylan Patel)於社群媒體X的貼文內容。

CSET的研究評估1990~2020年期間全球晶圓廠的建廠進度,結論為在這段期間約興建635座晶圓廠,從開工到投產平均耗時682天。

研究發現,這段期間在美國興建晶圓廠需要736天,遠高於全球平均值,僅少於東南亞的781天。有三個地區的晶圓廠建設時間低於全球平均值,分別是台灣的654天、南韓的620天、日本更短至584天。歐洲和中東為690天,中國大陸為701天。

若細看各時期數據,美國1990年代到2000年代打造晶圓廠的速度相當快,平均只需675天,但2010年代劇增至918天。中國大陸和台灣在2010年代加快晶圓廠興建速度,平均完工時間分別為675天、642天。

Tom's Hardware指出,這個結果不令人意外,近來台積電、英特爾、三星電子在美國興建的晶圓廠,均傳出進度延誤。

CSET報告指出,美國晶圓廠建設緩慢的關鍵問題出在監管制度繁複,打造晶片廠需遵守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的三套法規,遠比台灣等地複雜,法條又「艱澀難懂」,提議刪除累贅法規,並為晶片業制定例外規則。

這份研究也舉例說明了環保審查過程造成嚴重延誤,且衝擊半導體材料。

 
歐洲查消費品漲價 一波波
編譯任中原/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歐洲負責市場競爭的主管機關正聚焦於消費品業者的漲價行為,頻頻突襲調查企業是否涉及反競爭。2022年歐盟、英國及瑞士市場競爭機關曾對消費業先後發動17次祕密突擊檢查,2023年更進行26次檢查。

英國金融時報(FT)報導,歐盟執委會已突襲Gucci母公司開雲集團(Kering)等香水與服飾業者、以及紅牛(Red Bull)等能量飲料業者,認為這些企業都涉嫌違反歐盟的反托辣斯法。今年執委會也突襲倍耐力(Pirelli)與米其林(Michelin)等輪胎公司,認為業者涉嫌進行「卡特爾」行動。這些公司都拒絕對調查發表評論。

英國競爭與市場管理局(CMA)也在調查雜貨業者後,指控食品生產廠商提高售價的幅度超過成本增幅,導致食品類通膨升高。

歐洲由於受到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衝擊,生活成本大幅升高。儘管現在能源及其他原料成本已經下降,但多種產品價格的上漲壓力依然沈重。

管理顧問業者貝恩公司(Bain)的報告指出,去年全球消費品零售銷售額平均增加10%,其中四分之三的增幅都源自於價格上漲。在美國及歐洲,95%的銷售增幅是因為價格上漲。

反競爭專業律師表示,主管機關加強檢查是因為擔心通膨升高,企業可能會聯手對產品售價、勞動慣例或消費者權益,進行「反競爭行為」。

英國Leigh Day法律服務公司企業競爭部門主管莫尼克-李維尼說,「存在通膨壓力時,企業很容易隱藏漲價行為。主管機關覺得市場運作不良,因此更重視消費者與廠商之間的議價能力」。另外在新冠疫情期間,由於突襲調查減少,讓企業有更多機會串連、或參與其他剝削行為。現在疫情已過,主管機關能大舉展開行動。

紐約偉凱律師事務所(White & Case)合夥人凱立克表示,反托辣斯調查逐漸趨向政治化。政府與主管機關承受消費者的壓力,不得不擴大調查。他預料只要物價居高不下,調查行動將有增無減。

 
英晶片商出售 安謀有興趣
編譯陳苓/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儘管人工智慧(AI)熱潮方興未艾,英國AI晶片商Graphcore卻始終難以受惠,據傳已在討論出售給外國買家,潛在買家包括英國晶片設計公司安謀(Arm)、日本科技巨擘軟銀及開發ChatGPT的新創公司OpenAI。

英國電訊報(The Telegraph)報導,產業人士透露, Graphcore正與幾家科技大廠商討可能的出售事宜,傳聞中的買家包括安謀、軟銀和OpenAI。

這些公司都拒絕發表評論,但也有消息人士討論,安謀並未參與討論。

隨著各界益加重視AI科技,AI因而被視為戰略優先產業,Graphcore若出售給外國買家,可能須取得英國國安官員的批准。

持有Graphcore股權的投資基金Chrysalis去年12月表示,投資組合中有一家未具名的公司正處於出售過程,Chrysalis數周後調高Graphcore的持股價值一倍以上。

 
美股漲勢 面臨三大變數
國際中心/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分析師警告,美股正面臨回檔修正風險,因為投資氛圍太過樂觀、以及全球地緣政治動盪可能衝擊氣候供應鏈,都正威脅美股漲勢。市場本周將關注美歐日製造業景氣是否回升、以及多位聯準會(Fed)官員談話是否會強化今年中才降息的預期。

即便上周的美國通膨數據都高於預期,促使債市重新評估Fed降息時機,標普500指數仍距離歷史高點不遠,一周來僅跌0.4%。評估市場風險與避險需求的美國銀行全球金融壓力指標,已降至2021年4月以來最低。

最近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升抵2022年中以來最高,已激發製造業景氣已觸及改善轉捩點的預期,本周的美國、歐元區、英國2月標普全球製造業PMI初估值、以及日本的製造業PMI,都將成為考驗。

此外,通膨數據顯示物價前景的不確性依然太高,市場目前認為美國3、5月降息機率渺茫,6月是最新共識。投資人將緊盯Fed預定21日公布的1月會議紀錄,與理事鮑曼、庫克、沃勒等多位官員的談話,尋找降息前景的蛛絲馬跡。

還有地緣政治風險。彭博資訊分析上百家美歐企業的財報說明會後發現,儘管財報季還沒結束,企業提到紅海或「地緣政治」的次數,卻已幾乎和三個月前總數差不多,顯示企業憂心中東戰爭引發的杯葛行動是獲利的重大風險,也擔心紅海航運亂局可能阻礙供應鏈。美銀最新基金經理人調查顯示,投資人認為地緣政治是股價的第二大風險,僅次於通膨。

目前標普500指數成分企業的未來一年獲利預期仍處於歷史高點,暗示分析師看好前景一片光明,但以哈衝突短期無止戰跡象,葉門叛軍青年運動組織(又譯胡塞)也持續攻擊紅海商船,GAMA全球總體資產組合經理人戴梅洛指出,地緣政治是近期衝擊最大的尾部風險。

 
日拚觀光 入境只要1分鐘
編譯易起宇/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隨著邊境解封後,赴日旅客人數節節高升,日本政府將東京羽田機場和大阪關西國際機場裝設可一併處理入境和海關資訊的電子化通關系統,預定最快4月起啟用,讓入境日本所需時間縮短為1分鐘,以改善外國旅客的體驗,縮短在機場的等候時間。

日經新聞報導,羽田機場正在進行電子化通關系統的試營運,將進行到3月底。這套透過NEC開發的入境和海關資料處理裝置,將省下遊客入境時需填寫多份表單的麻煩。

未來無論是日本本國或外國的入境旅客,都只須先到日本政府的「Visit Japan Web」網站,填寫護照號碼和入境時攜帶的應稅物品等必要資料,取得一組QR Code,再到機場的這些裝置掃描護照及QR Code,並進行人臉和指紋辨識(本國旅客不需掃描指紋),便可幾乎完成所有入境手續。

無論本國或是外國旅客,流程都只需約1分鐘。只要資料填寫得當,日本旅客將可不必再停留於入境和海關櫃台,直接通關,外國旅客也只須再到入境櫃台接受審查即可入境。

目前外國旅客需分別在入境和海關櫃台出示兩次護照,有時等待時間甚至超過1小時。新系統將可簡化海關人員的文書作業。

日本將根據羽田機場的試營運成果,最快4月正式啟用這套系統,並將這套系統擴大到更多機場,包括預計將因2025年大阪世博會迎來大批遊客的關西國際機場。

日本去年解除入境管制後,入境的外國旅客已出現復甦。去年入境的外國旅客總共約2,500萬人,約相當於疫情爆發前2019年的八成。根據政府數據,大部分旅客來自南韓、台灣、越南和美國。

另據時事通信報導,日本觀光廳正計劃在4月開始的新年度,支援發展以地方美食文化為焦點的觀光計畫,提倡「美食觀光業」,盼吸引外國觀光客到鄉村地區。消息人士表示,日本政府將透過提供旅行社等補貼,彌補興建這類旅遊據點設施的成本。

所謂的美食觀光,就是透過提供旅客品嘗地方美食的機會,進而推動鄉村地區的「在地產品、在地消費」,這種旅遊方式日益受全球富豪歡迎。消息人士說,若結合美食和傳統文化體驗的旅遊商品開發良好,甚至能讓參與旅客單趟消費超過100萬日圓。

 
輝達市值 躍美股第三高
編譯季晶晶/綜合外電經濟日報

AI晶片一哥輝達(NVIDIA)13日收盤市值首度超越電子商務巨擘亞馬遜(Amazon)的1.75兆美元,成為美國市值第四高的上市公司,14日早盤股價再漲約1.6%,市值一度超越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位居第三。分析師預期,在AI熱潮推波助瀾下,輝達股價與市值將繼續攀升。

儘管美國聯準會(Fed)降息預期降溫,拖累美股重挫,輝達股價仍相對抗跌,13日收盤僅小跌0.2%、收721.28美元,市值略降至1.78兆美元。相較下,亞馬遜13日收盤股價大跌2.15%,市值掉到1.75兆美元,市值排名被輝達超車。

字母股價13日收跌1.6%,市值降至1.81兆美元,領先輝達的幅度也不多。輝達市值排名竄升的速度飛快,道瓊市場數據公司指出,輝達市值四年前還沒進入美股前20名,三年前升至第12,一年前又前進到第七。

輝達預定21日美股盤後公布上季財報,華爾街預計業績會再次「噴出」,因而看好輝達股價後市。FactSet訪調的分析師預期,輝達上季營收將年比暴增210%至202億美元,瑞銀(UBS)分析師亞庫瑞(Timothy Arcuri)更看好可能衝上230億美元,他也預測本季營收將介於250億美元至260億美元。

亞庫瑞認為,在AI硬體需求旺盛之際,輝達晶片供應吃緊,但交貨時間一直縮短,今年下半年出貨仍有成長潛力,「近期對AI運算能力的需求依然很強,我們認為顯示出貨量/營收有顯著的上行潛力」。他調高輝達的股價目標價,從580美元上調至850美元。

瑞穗也將輝達的目標價從625美元上調至825美元,分析師雷克希(Vijay Rakesh)指出,輝達的H100 AI加速器仍然供不應求。

 
要聞
兩岸團客喊停 觀光業重傷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兩岸團客往來開放喊停,觀光、航空業兩傷,業界盼不到疫後解封的最後一塊拼圖,旅行社原本有人本來年後要到職,再度面臨失業;對航空業而言成長力道打折扣,也非好事。

中華民國旅行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已主動邀請三黨主席對話,包括邀請民主進步黨主席暨未來總統賴清德對談,期許能有正面結果,不排除520上街頭抗議表達訴求。

全國商總統計,過去兩岸旅遊交流最繁榮,為台灣帶入龐大人流商機。尤其疫情之後,各國入境台灣的遊客去年已經恢復到2019年七、八成,然而,2023年國際旅客入境人次僅有640萬人次,就可以間接看出來少掉了陸客來台有明顯的影響。

 
航空業新貨機出擊 爭取包艙訂單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AI (人工智慧) 成為今年最火熱的產業,包括伺服器等需求全面攀升,進一步推升航空貨運的需求,華航(2610)、長榮航今年都有新貨機交機,將全力爭取AI需求衍生的中長期航空貨機包艙、包機合作案。

華航是全球第六大的貨機機隊,今年預訂再交三架777F貨機,隨著新機到來,也會陸續將747貨機汰換,華航北美貨運占比近四成,更是半導體、電商最佳的合作伙伴,可以載運各種特殊需求的包機訂單;華航於1976年即成立美洲貨運中心,深耕美國貨運市場近50年,是華航最大的貨運中心。

長榮航空疫情後全面強化經營韌性,重新檢視機隊規劃,再加上看好航空貨運市場長期需求,擴大航空貨機的布局,今年第1季長榮航第9架777F貨機將加入營運,成為營收成長新動能。

 
四家金控產險上月全都賺 富邦簽單保費創新高
記者戴玉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產險業2024年元月獲利已全數公告,四家金控旗下產險公司獲利皆為正,合計四家產險1月賺11.46億元。其中,富邦產1月簽單保費創下歷年單月新高;國泰產火險、工程險也達雙位數成長。另外,台產1月稅前獲利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看好今年正向發展。

國泰產險1月稅後純益4.5億元,較去年同期1.4億元大幅成長逾221%,國泰產指出,主要是因投資團隊把握機會進行布局並逢高實現資本利得。在業務表現方面,1月簽單保費34.3億元,年成長31%,且各險損失率表現良好,整體承保獲利穩定成長。險種經營方面,占比最大之車險業務,新、續件業務穩定成長,簽單保費年成長22%;商業險方面,火險與工程險皆有雙位數的成長。

富邦產險1月稅後純益5.45億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1.1億元,由虧轉盈,富邦產表示,主要受惠於穩健承保業務表現及投資收益挹注。在業務表現方面,1月整體簽單保費69.68億元,創下歷年單月新高佳績,不論在個人保險或企業保險皆有雙位數成長,帶動公司整體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30.1%,其中商業火險成長44.1%及工程險成長59.2%表現最為亮眼,同時車險、水險及新種險業務成長亦優於市場約7%至12%。整體簽單市占率24.8%,較去年同期增加1.2%。

華南產險1月稅後純益為0.67億元,較去年同期0.43億元,增加0.24億元,年增55.8%,每股稅後純益為0.34元,穩定成長。

兆豐產險1月稅後純益為0.89億元,較去年同期0.45億元,成長近一倍,每股稅後純益為0.17元。

另外,台產公布1月單月營收淨額為6.18億元,稅前盈餘為1.16億元,較去年同期0.45億元,年增逾150%,每股稅前盈餘為0.32元。台產指出,主要受惠於二大主因,第一是投資部分,由於1月新台幣貶值,挹注匯兌利益,加上股市表現佳,因此投資盈餘有所成長。

在保險本業方面,1月簽單保費收入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二成;以險種來觀察,企業險種1月簽單保費年增近三成,個人險種保費年增近12%,其中,車險、旅綜險皆表現不俗。

據金管會統計,2023年12月產險業稅前盈餘14億元,連四個月走低,2023年全年稅前盈餘為175億元,與2022年虧損1,905億元相比,不僅轉虧為盈,還寫下歷史次高紀錄。

 
富國島丟包風波 履約險有望理賠
記者戴玉翔/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年代旅遊於春節期間在越南富國島丟包旅客引發軒然大波,由於年代旅遊有投保1,000萬元的請「履約保證保險」,中華民國旅行業品質保障協會開放理賠申請,對此,旺旺友聯產險指出,由於目前已出現三大條件,啟動理賠的機率相當大。

年代旅遊(美加國際旅行社)於春節期間在越南富國島丟包上百名旅客,引發爭議。對此交通部觀光署16日已勒令年代旅遊即日起暫停經營旅行業業務三個月,品保協會同日亦公告出會,美加旅行社必須限期向觀光署補足150萬元保證金,否則將被撤銷執照。

由於年代旅遊有投保1,000萬元的履約保證保險,品保協會也宣布開放理賠申請。對此,承保年代旅遊履約保證保險的旺旺友聯產險發言人潘少昀指出,目前已出現三大條件,第一,年代旅遊遭勒令停業三個月;第二,年代旅遊財務已被凍結;第三,年代旅遊被踢出品保協會,內部評估最後應會啟動理賠。

 
海外授信風險 財部促公銀注意
記者朱漢崙/台北報導聯合報
立法院新會期開議在即,督導公股金融業務的財政部次長阮清華十七日邀集九大公股行庫總經理開會,討論九大議題,與會人士說,包括國際聯貸踩雷及內稽內控等偶發事件通報最受關注,阮清華表示須留意美國商用不動產價跌衝擊帶來的風險外,也提醒必須強化稽核,包括健全舉報制度,避免內部管理出現漏洞。

這是時隔八個月來,財政部再由次長召集行庫總經理舉行實體會議。由於美國利率仍處高原期,企業使用不動產成本太高,使商用不動產風暴持續,加上國際地緣政治因素對海外授信風險的影響,成為財政部示警行庫的重點。此外,去年公股行庫內部人事管理爭議頻傳,阮清華也要求行庫在人事晉用要依制度進行,內部的舉報制度必須順暢,而在財富管理等業務,稽核人員也要有一定的專業,避免稽核流於形式。

阻詐也是上周會議的另一個重點議題,財部找來去年行庫阻詐金額最高的台銀、合庫總經理施瑪莉、蘇佐政報告阻詐成功經驗。

 
航空業調整戰線 重心擺日本…華航、長榮航鎖定台積擴廠需求
記者黃淑惠/台北報導經濟日報

台赴大陸觀光禁團令短期無解,華航(2610)、長榮航調整戰線,擬觀光、商務並進,跟著台積電擴廠日本腳步,將重兵集結北九州,而首季除了持續增班北九州外,也同步擴大東南亞航線規模。

華航第1季日本、東南亞線全面大增班,更瞄準台積電擴廠需求,華航桃園-熊本目前每周飛航四個班次,2月27日起增為每周五班;桃園-福岡航線目前每周16班,除每天有早、晚兩個班次,一周還有兩班午間航班;3月31日起桃園-福岡將增為每周19班,福岡及熊本可互相搭配雙點進出。

華航表示,看好往來九州地區的商務及觀光客市場潛力,擴大布局九州市場,3月底起每周將達24班,為飛航九州班次最密集的國籍航空。

東南亞方面,華航積極布建東南亞航網,桃園-清邁1月28日起增開每周兩班,天天直飛清邁。東南亞地區總計飛航15個航點,每周近165班往返航班,其中曼谷、馬尼拉、胡志明市、河內及新加坡每日都飛航二到四班,其他主要城市如峴港、吉隆坡、檳城、雅加達、峇里島也提供天天飛航服務。

長榮航空看好日本賞櫻旺季,也全面擴大九州及二線城市的布局,高雄-福岡也將於3月31日起增為每周七班;預計3月6日起將增開桃園-松山每周兩班,而且增班的速度相當快,於3月20日至4月30日增至每周四班。

另外,長榮航持續強化北美線布局,因應拉斯維加斯電子展及歐美聖誕節後返程,第1季的歐美長線機位需求強勁,票價維持高檔。

至於兩岸航線的布局,華航及華信總計飛航北京、上海、成都、廈門、廣州、深圳、福州、武漢,共計八個航點提供每周62班服務。長榮及立榮目前飛航兩岸航點計有北京、上海(含浦東及虹橋)、杭州、成都、廣州、廈門及深圳共八個航點,每周達50班。兩家公司將持續關注政策動態,並依市場需求與客源變化適時調整。

另外,台灣虎航更是國內航空業者當中日本城市布局最密集的業者,目前日本地區就有19條航線,日本航線去年占營收80%,日本二、三線城市第1季業績超出預期,日本載客率95%。今年不只是以台灣出境旅客為主,要吸引更多的國際旅客來台,已經在日本二、三線城市擴大合作,推出日本行銷大計畫,今年日客來台會明顯成長。

 
訊息公告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