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理財周刊1120期封面故事】散熱 伺服器 虎年新財星


想瞭解最時尚、自然的Life Style?輕鬆成為新時代生活達人?【晨星生活元氣報】讓你輕鬆掌握最新生活訊息! 【東寫西讀電子報】摘錄《好讀周報》精彩話題,以推廣閱讀與寫作為核心內容,讓您掌握每周最新內容!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2/02/10  |  第889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編輯小語 掃經濟興起
 封面故事 跟政策做多 從台灣50找機會
 活動快遞 理周文化活動資訊
 
掃經濟興起
文.洪寶山

照目前Omicron的高傳染力、相對Delta較低的毒力繼續擴散傳播,相信今年底就可以知道這場大流行傳染病是否如WHO預估的轉為地區性的傳染病。回歸疫前常態是今年投資界的主軸之一,但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有些因應疫情所做的改變是回不去了,就好比數位轉型這件事確定會持續進行,不論是企業或是個人,影響深遠。

疫情助長無現金化社會實現

從某個角度來看,這場疫情對台灣的經濟發展是利多於弊,特別是手機經濟這塊。2003年支付寶上線後,可以說解決了人民幣偽鈔橫行的亂象,無現金化社會進一步奠定了人工智慧所需要的大數據庫。

因為無現金化社會的便利,滋養了美團、淘寶、餓了沒、滴滴打車、大眾點評等電商獨角獸,激發了民間消費力,電商的線上運營模式也創造了內需就業機會,甚至藉由一帶一路有計畫性的複製整套商業模式,出口到東南亞、非洲各國,擴大商業版圖,也趁機收集他國民眾的消費大數據。可以說,大數據庫是數字經濟的基礎,是除了石油、鋰礦、半導體之外,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之一,這點從美國先前想要將抖音列入貿易黑名單,以及中國強迫滴滴出行從美國紐約證交所下市等事件,可看到其重要性。

台灣很幸運的搭上了微軟與英特爾聯手打造的個人電腦時代,但千禧年的網路泡沫讓台灣人對網路經濟相對冷感,加上信用卡與悠遊卡的普及,以至於錯過了iPhone掀起的手機經濟,可以說從2008年金融海嘯之後的電商快速發展時代整個跳過。當然這中間還有其他複雜的因素,例如台灣便利店密集,沒必要外送到府,支付寶跟微信在台灣不能用等等,使得手機支付的推動不像當初信用卡與悠遊卡那般快速滲透。

掃碼支付成非現金支付主流

從2015年起有電商業者大聲疾呼趕上手機支付時代,結果金融法規的限制,又晚了二至三年,政府、個人都處在摸索階段,就像是個想抄作業,卻找不到人借範本來抄;抄了,又怕怕的,像似裹著小腳走路的感覺。

不幸中的大幸,突如其來的一場百年大疫,強迫所有台灣人養成隨手用手機刷二維碼的習慣;又為了保持社交距離,手機支付的使用意願終於大幅超越現金,根據聯合信用卡中心的大數據分析發現,掃碼支付(QR Code)的消費金額已成長至近七成,金額占比也增加至六成,成為非現金支付的主流,更已有近半民眾(44%)可維持一周以上非現金生活,這真的值得高興,代表台灣人已經開始走出舒適圈,接受數位轉型的趨勢。

民眾行動支付意願大幅提高

央行統計農曆春節期間,發現ATM跨行提款占比逐年下降至33%,利用ATM或網路銀行或行動銀行等三種管道轉帳的交易金額,分別為357億元、541億元及1519億元,其中行動銀行占比六成,顯示民眾使用行動支付的接受度提高。

金管會統計2021年台灣行動支付使用人數已經突破千萬大關,LINE Pay突破840萬大關,街口支付超過350萬,全聯PX Pay、Apple Pay以及Easy Wallet悠遊付分居三、四、五名。既然習慣了行動支付,下一階段台灣需要有人跳出來主導整合行動支付的使用者環境,例如利用手機內的錢包把悠遊卡綁定,每個捷運站與公車都能用手機感應入站,日本跟中國早已行之有年。又例如各式各樣的證件、證書、證照也可以開放數位形式,整合在上述APP裡,結合政府數位服務(如數位疫苗證照碼,取代實聯制二維碼),可更有效率的收集大數據。

未來用兩台iPhone就可以交易

向來主導科技創新趨勢的蘋果發現越來越多的消費者用數位錢包和信用卡進行行動支付,二月八日宣布擬在iPhone上推出「Tap to pay」最新的金融服務創新功能,提供一種安全、私密和簡單的方式,讓民眾接受行動支付,並利用iPhone的強大功能、安全性和便利性解鎖新的結帳體驗。

這項功能會與Apple Pay和Apple Wallet結合應用,不需要額外的硬體或單獨的支付終端,只要兩台iPhone就可以進行交易,讓個人、中小企業到大型零售商,更容易無縫接受行動支付,早日實現上傳統市場、夜市也能不帶現金走透透的無現金化社會,這對於企業及個人都有利於發展下一世代的網路-元宇宙,這次台灣不可以再輸在起跑點。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962.963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歡迎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學對一招,賺錢很容易《專業財經DVD函授教學

 
跟政策做多 從台灣50找機會
文.高適

台股封關期間有兩件足以影響熱錢流向的事件,一為歐洲央行(ECB)一改先前鴿派態度,跟隨聯準會腳步釋出即將升息訊號,總裁拉加德不再排除今年升息的可能性,鷹派成員荷蘭央行總裁則呼籲為今年第四季升息做準備,導致市場預期歐洲央行貨幣政策將從維持利率不變轉向升息二碼,帶動歐洲及美國公債殖利率紛紛再創波段新高。

升息經濟體將十倍增 央行資產負債表年中觸頂

其二為美國今年一月非農就業數據意外大幅優於預期,新增就業四六.七萬人,遠高於市場預期的十五萬;平均每小時薪資月增率○.七%,也高於預期的○.五%,增幅已達去年七月以來高點。

如此強勁的就業數據,讓市場猜測聯準會為了應對通膨恐將採取更激進的緊縮政策,市場對聯準會三月將一口氣升息兩碼的預期機率從個位數跳升至三成,也帶動美國十年期公債殖利率飆上一.九四%的新高。

歐美央行升息加速的預期導致公債殖利率飆升,不僅增加風險性資產評價修正壓力,也會增加經濟成長動能因企業資金成本提升而受阻的預期。摩根大通預估四月時升息經濟體的整體GDP,將佔全球GDP比率達約五○%,相較目前的五%成長近九倍,對全球經濟的影響範圍會快速擴大。

預估今年底的全球平均利率為二%,約與肺炎爆發之前相當,全球央行貨幣縮減規模將是一九九○年代以來最大。各央行升息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程度,今年第二季感受會比第一季來的深,間接增加第二季全球GDP修正的壓力。

相較引發資金移動的央行升息,代表熱錢回收的縮表對金融市場衝擊會更大。根據彭博經濟學家預估,七大工業國集團(G7)央行資產負債表總額將於今年年中達高峰,隱含全球金融資產總市值高峰也可能在年中出現。摩根士丹利預估今年五月到二○二三年五月,全球四大主要央行(美、歐、英及日)的資產負債表將縮減二兆美元,成為二○一八年∼二○一九年縮表期間的十二個月內最大降幅的四倍。因此,下半年風險性資產因熱錢回收所引發的修正壓力會比上半年來得大。

由此可知,單就資金面受央行升息與縮表的貨幣政策調整影響的角度,風險性資產第二季的修正風險會比第一季來得高,因聯準會三月將會決定升息一碼或二碼,六月將會決定縮表的速度與規模,在三月及六月聯準會開會前的政策不確定性,就給了市場自行發揮想像力的空間,資產價格也會隨市場情緒起伏、政策預期變化而大幅波動。

第二季風險大於第一季 下半年風險又大於上半年

下半年各央行資產負債表總額開始下降,一旦遇到黑天鵝事件,就會形成資金面與基本面的雙利空,資產價格波動風險又會比上半年來得大。

不過,美股已在一月提前反映央行升息利空,各指數均出現不小的修正幅度,評價修正風暴中心的那斯達克指數跌幅達二○%,在二月美國十年公債殖利率飆破一.九%時也未見再破底,可推測本波修正低點已過。美股其他各指數也有同樣的情況,有望開始吸引低接買盤資金進場。

潛在買盤資金準備進場 支撐股市跌深反彈

根據歷史資料顯示,二月通常是一年中股票型共同基金及ETF資金淨流入第三大的月份,也是每年上半年僅次於一月資金流入量的第二大月份。今年一月全球股市資金流入八四二億美元,創下有紀錄以來的第二好的新年開局表現,同時也是有史以來第六大的月度資金淨流入規模,可見投資人對全球股市熱度尚未因央行貨幣政策轉向而降溫,將提供推升全球股市繼續向上挑戰的資金動能。

【詳細內容請參閱最新一期《理財周刊》962.963期。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來源;歡迎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學對一招,賺錢很容易《專業財經DVD函授教學

 
理周文化活動資訊
理財周刊1120期更多精采文章:

◎發行人語>掃經濟興起
◎封面故事>跟政策做多 從台灣50找機會
◎理財我最大>疫後新常態 商業服務業的創新思維與挑戰
◎全球理財觀>水虎年 航海王如虎添億
◎量價領航>客戶釋保障訂單份額 成長動能延續
◎股市戰將>新產線完工後 年營收將突破千億再創高
◎網路新聞1>選冷氣更要選濾網 抑制病毒達99.998%
◎房市觀察>2022年影響房市趨勢六大變
◎生技趨勢>蛋白降解新藥授權金額水漲船高
◎國會看財經>花旗建立獨買市場 公平會不應袖手旁觀
◎理善大家來>多元台灣 可從移民政策找出路
◎AI智能交易>交易的邏輯建構方式
◎財經瞭望台>金融市場變化萬千 台灣國際化腳步蹣跚?
◎ETF資產增長術>房貸利率偏低 住宅供不應求

◎【期指操作策略班】朱家泓老師期指課交棒錢坤,傳授期指當沖及波段戰法

◎【朱家泓全新課程】趨勢轉折進階應用班即將開課!

◎【三十張圖拒當韭菜】歐文老師親自指點找出正確短線、波段買賣點

◎【短線精英班】林漢克傳授獨創的「雙月線」及籌碼大數據分析

◎【周鼎松新課】史上最強均線、最強切線課程

◎【關鍵技術指標】李澤澄教你用技術指標判斷股票的多空與使用時機

◎【林穎決戰缺口班】應用缺口反轉選強勢飆股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