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美國與中國的貿易大戰,台積電不得不從商業市場進入到政治紛爭中。 要站穩晶圓代工龍頭的地位,台積電以技術為本、台灣為中心,強化自身抵抗力。 即使新冠肺炎尚未平息,卻依然不減台積電股東的熱情,6月9日,台積電股東會高朋滿座,大家都對「赴美設廠」一事充滿好奇,股東都想知道,台積電內心怎麼盤算,赴美設廠是否又會影響台積電未來的營運? 一開場,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談及,「赴美設廠最大利益,是取得美國客戶信任、找到全球最頂尖科技人才,台灣下游廠商也有意願一同前往設廠,盼可打入美國市場,若成功,樂見能將台灣產業帶往新領域發展。」 「我們相信,台積電將會克服所有的困難,持續不斷獲利成長。」面對疫情下全球經濟衰退、美中貿易戰再起的政治衝突,劉德音仍對公司前景深具信心。 儘管美國商務部對華為祭出禁令,導致台積電無法接受華為海思的訂單,劉德音表示,無須過度擔憂,「我們其他客戶都想要彌補這個空缺,不管是產能空缺或市場空缺。」很顯然地,即使華為訂單占台積電近2成產能,台積電憑著技術領先地位,仍吸引全球客戶積極搶產能,對未來營運一點都不煩惱。 市場對台積電也是信心十足,畢竟,華為禁令5月15日宣布以來,台積電不跌反漲,截至股東會這天,股價已經來到319元、大漲7%。 觀察劉德音的發言,可以看到3大重點。 第一,台積電評估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國新設的晶圓廠獲利可期。第二,面對華為禁令,台積電靠著先進製程的獨占優勢,即使少了華為海思的訂單,也不易出現產能缺口。第三,台積電無意下修今年的資本支出,全力衝刺更先進製程的發展。 事實上,劉德音在股東會現場,也被小股東質問赴美設廠的動機,「很多投資報告都說,台積電是被逼著過去。」面對質疑,劉德音向股東喊話,「美國設廠的問題,絕對是符合公司的利益。」 赴美「當然可賺錢」 台灣供應鏈夥伴將同行 劉德音說明,當地政府支持與地點上的優勢,是讓台積電最終選定亞利桑那州為設廠地點的原因。「補助方面,是台積電去美國的關鍵。」他還透露,台積電與美國聯邦政府、亞利桑那州政府要求的,就是要取得足夠的補助,讓美國晶圓廠的運作成本(Running Cost),可以和台灣一樣。 「當然可以賺錢。」劉德音強調在補助條件滿足的情況下,美國晶圓廠的建置有助於取得市場有利的地位。他也提到,亞利桑那州有非常完善的水利設施及非常便宜的電價,「而且100%都是綠電」,讓亞利桑那州成為台積電美國設廠首選的關鍵。 劉德音透露,台灣的供應鏈夥伴也將同赴美國開拓市場。「我們也會在(美國晶圓廠)旁邊另闢一個園區用地。」他指出,該園區可以讓供應鏈夥伴進駐,讓這些台廠也能有前進美國、開拓市場的基地。 相較於赴美設廠的肯定答覆,台積電對於美國商務部華為禁令的解方,則說得相當保守。「我們現在還在法規解釋的階段。」劉德音指出,目前仍與律師持續向美國商務部確認,申請許可證的法規細節,預計到7月14日後,才會進入申請許可證的階段。「這齣戲還沒演完、還會繼續,我們會找出方法。」劉德音說。 此外,若失去華為訂單,恐影響台積電先進製程稼動率。以賽亞調研報告認為在最壞的狀況下,五奈米製程的稼動率可能在第4季減少17%至22%,七奈米製程的稼動率可能減少13%至18%,台積電能否於第4季取得供貨華為的許可,仍有不確定性。 不擔心華為禁令 產量目標不變、客戶都找齊 但劉德音指出,若出現訂單缺口,台積電可望接獲其他客戶的追加訂單,「我不會說是哪個客戶。」他也提到,即使是位於中國的南京廠,年底2萬片產量的目標也沒有變化,「客戶都找齊了。」 「這需要過渡時間。」世界先進前副總經理張東隆分享他的觀察,他認為對台積電而言,華為海思訂單的減少將會由其他客戶補上,「就像是當時NOKIA市占減少時,其他廠商就會爭奪其份額。」 對其他客戶的需求有信心,讓劉德音強調,台積電今年營收仍將穩定成長,而今年資本支出也「沒有改變」。目前台積電對先進製程的規畫,除了2022年要量產的3奈米外,劉德音也首次透露4奈米的進展,這個作為5奈米的「推進版」,將會在23年量產,「已經在跟客戶談生意了。」 在當前地緣政治之爭的全球情勢下,台積電想要增加自身籌碼,除了赴美設廠,更重要的仍是在先進製程上的研發。劉德音強調,在台積電「技術領先、卓越製造、客戶信任」3大價值中,優先順序上,「技術領先還是第一。」 技術實力成籌碼 二奈米風風火火開發中 也因此,劉德音強調,台積電並無下修今年資本支出規模,反而是要繼續強化在技術上的優勢,「有了(技術領先)這項利器,全球就會需要你,不管你站在哪邊。這就是我們在國際大國抗衡中的應對方式。找到公司的價值,就是面對世界改變最好的抵抗力。」無畏國際情勢變化,台積電已經領先業界展開二奈米的研究,劉德音說,「目前如火如荼做開發。」 不過,更先進製程的挑戰不小,還有新封裝技術的難題,讓台積電也把研發能量放大到全世界去布局。「它在美國跟當地大學合作,能強化在半導體製程的研發。」 產業分析師指出,目前台積電的技術藍圖已經布局到二奈米,會需要更大量的產學合作,「像是3月台積電有新(二維)材料的研發成果,那可能是未來非常重要的技術。」 為了確保研發能量,劉德音去年拋出「台灣貝爾實驗室」的構想。今年6月,竹科管理局核發了建築執照,讓台積電能在新竹寶山打造占地32公頃的研發中心。該研發中心可望容納8千名研發人員,劉德音曾說,「讓我們的RD團隊不用逐水草而居,這是我們希望做到的。」 此外,台積電也加速從學界吸取研發能量,從去年開始與清華大學合作半導體學程,今年陸續加入其他大學。而台積電最新的18廠,也保留部分產能,進行3奈米、2奈米製程技術研發。 畢竟對台積電而言,有高效率人力資源的台灣,始終是最佳的生產基地。日盛投顧的報告分析,台積電在台灣的生產成本中,有10%至15%為人力成本,台灣高學歷人才優於國外人才的性價比,讓台積電更看重台灣的價值。 「在台灣狀況允許的情況下,台積電絕對會深耕台灣。」劉德音強調,透過取得全世界的人才,把最重要的智慧財產權留在台灣,藉此才能讓台積電真正成為「大家的晶圓技術產能提供者」。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25 期 謝謝!)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