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教養沒問題?
傳統社會中的爸媽分工,多半是「嚴父慈母」為主,因為許多傳統型的爸爸,往往個性嚴肅、嗓門大,總讓孩子較難親近。但隨著時代變遷,現代爸媽即便再忙,仍會抽空陪伴孩子,因此和孩子相處時間較少、工作較忙的多數爸爸們,反而常化身討好孩子的「白臉」慈父角色,而較嚴格要求食衣住行等生活常規的媽媽則成了不討喜的囉嗦「黑臉」,於是「嚴母慈父」反倒是現今許多家庭的寫照。然而,教養孩子時,真的需要某一方固定扮演黑臉,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嗎?
黑、白臉策略應視情況運用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兒保育系陳姣伶老師指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爸媽分飾黑白臉其實是有需要的,而且通常是爸媽有共識的角色分配,在彼此溝通討論後、因時制宜的策略。
比方說,面對挑食的孩子,母子對峙的當下,孩子的情緒已瀕臨失控,爸爸若一起高壓威逼,對孩子而言只是雪上加霜;反之,如果爸爸軟言勸哄、安慰孩子「先試吃一點點,媽媽就會開心」,給孩子一點支持,反而有安撫、緩衝的效果。
陳姣伶老師也提到,在某些情況下,因應孩子的人格特質與當下情境,讓孩子有適度的壓力又能得到軟性撫慰,這類巧妙運用的黑白臉策略,並不會讓孩子造成混淆,反而會比爸媽在教養孩子時一致採取負向態度(如:極度權威、不打不成器、放任不管),效果會較好。
教養觀念不一致,黑白臉狀況愈嚴重
不過,如果爸媽在教養孩子時的「黑臉、白臉」並非預先溝通的角色分配,而是由於教養觀念與方式不一致,則又另當別論了。
多數人都是在有孩子之後才開始學做爸媽的,且由於原生家庭不同,童年經驗、成長過程及上一代的教養方式所造成的影響,即使原本感情和睦、個性契合的兩個人,常常在遇到育兒問題時,才猛然發現夫妻之間的教養觀念竟然南轅北轍,發生爭執或衝突便在所難免。
尤其當夫妻一方隨興、一方較嚴謹時,如果夫妻倆都很自然地依照自己原有的行為模式來育兒,卻期望對方能改變以配合自己,在缺少溝通的狀況下,一個黑臉、一個白臉的差異便會愈明顯,導致爭執更嚴重。
教養態度分歧,會讓孩子無所適從…詳全文
本文出自學前教育數位雜誌
2015年8月號【封面故事】祖孫共學 高齡社會下的新趨勢 八月的最後一天,就是祖父母節。我們特別企劃了「祖孫共學」專題,除了整理國內外的祖孫研究與實務,也將引導爸媽扮演祖孫間的橋梁,向阿公阿媽挖寶、傳承寶貴的生活智慧。阿公阿媽是孩子學習悅納老人的第一位導師,如果阿公阿媽和孫子女間能有良好的互動,孩子可以從長輩身上瞭解老化是必然的歷程,也會把敬老內化成一種行為,更進而藉由長者這座寶庫,累積自己的能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