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國教社會領域課綱草案昨進入第二天審議,公民科很多條目用問句呈現,課審大會為此激辯兩個多小時,最後決議要求社會領綱研修小組「適量適所」,重新調整公民、史地等各科敘寫方式,再送大會審議。
翻開這次社會領綱草案的「學習內容」,公民科多數條目是用疑問句,例如,普通高中科談及「公民身分」時,寫的是「公民身分如何演變?」談到「國家與政府」時,寫的是「我國國家主權在憲法上如何界定?有何爭議?」
與會的課審委員對此看法各異,有委員認為,採疑問方式有助開放討論、培養思辨能力;但也有委員認為,採開放式問句,反映在實務上時,編書、教學恐淪為各說各話、缺乏完整論述。
北市大直高中公民教師黃益中表示,他贊成課綱使用開放式問句,因為公民科很難有標準答案,也沒有絕對的對錯。以「上街頭」為例,有些民眾會認為製造社會紛亂,但有些人是為表達訴求,才會上街頭。
南投國立中興高中校長張瑞杰認為,採取開放式、疑問句的敘述,若學生缺乏系統性基礎知識,很難完整論述,容易變成「各說各話」。且老師的準備度要足夠,但偏鄉教師的課外資源相對少,要花更多心力額外備課,一定會有城鄉落差。
「開放式提問對老師是很大挑戰。」基隆八斗高中校長黃致誠說,未來歷史科的主題式、公民與社會的疑問開放句,這和以前傳統講述法有很大不同,老師教學的設計能力變得非常重要,為免造成城鄉差距,教育主管單位要投入資源與配套協助老師。
課審委員、台灣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表示,有國中分組委員認為,從國外角度來看,在課綱裡用問句並無不妥;有委員則持保留態度,但認為國小課綱目前都用直述句,建議一併修正以鼓勵思考。
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有委員問及,既然公民科課綱採問句方式敘寫,史地是否有同樣需求,以引導學生做開放性思考。委員討論後認為,須視性質與預期達成的目標,例如談到全球化議題時,孩子可做思辨與討論,有些則不必。
「研修小組有必要做整體性思考」,可以有問句但必須適量適所,邱乾國表示,小組要根據提案建議,調整敘寫方式後召開諮詢會議,包括中小學的歷史、地理及公民都須一併檢視,再送大會審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