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的吸吮歷程 吸吮本能的出現,最早可追溯到懷孕後期。孕婦大多可透過超音波檢查,觀察到胎兒有吸吮的動作。 等出生後,新生兒會表現出「吸吮反射」,如:媽媽手指碰觸寶寶嘴唇,寶寶會自然地吸吮其手指,或有時候寶寶也會吸吮自己的手。吸吮反射的狀況,大約持續至寶寶4個月左右,之後逐漸消失。 此外,0∼2歲左右是所謂的「嬰兒口腔期」,尤其在以奶類為主食的1歲前,吸吮的動作對寶寶來說特別重要,除了是獲取食物的能力之外,更能帶來心滿意足的感受。 了解奶嘴扮演的角色 由前面得知,吸吮是寶寶的生活重心之一。因此,對部分寶寶來說,「奶嘴」猶如媽媽乳房的替代品,透過吸吮的動作,獲得被照顧的安全感,也能自我安撫,進而達到情緒平穩的效果。不過,「當然也有寶寶不為所動,完全對奶嘴不感興趣」。 吸吮奶嘴比例 對此,黃立心醫師補充,寶寶是否有吸奶嘴的意願及比例高低,與平日的哺餵情形、生活環境等相關;但也特別提醒「並非絕對」,以下僅供參考。 1.以母乳為主的寶寶,大多能直接從媽媽身上獲得充足安全感,吸奶嘴比例較低。若母乳寶寶有在吸奶嘴,被親餵寶寶吸奶嘴的比例可能比瓶餵的較低。 2.如果寶寶的主要照顧者並非父母,可能比較會出現吸奶嘴的狀況。 3.大部分待在嬰兒室的新生兒或須住院治療的患童,也可能比較會出現吸奶嘴的狀況。 掌握吸奶嘴的時間點 黃立心醫師表示,奶嘴的使用與否,最主要的原則為「寶寶是否有此需求」,因此,父母只能順其自然,不可強求。若父母想嘗試讓寶寶吸奶嘴,「時間點」的掌握是關鍵,建議如下: 1歲左右•應向奶嘴說再見 4∼6週:建議此時再開始讓寶寶嘗試吸奶嘴。一般多在餵完奶後、接近睡眠時間前,給寶寶吸奶嘴,當寶寶吸吮至睡著,即可拿走(約15∼30分鐘,不建議再久)。 6個月∼1歲:父母宜採取某些措施(如:尋找奶嘴的替代物、可轉移注意力的方法),讓寶寶漸進式戒除奶嘴。舉例來說,由於正逢寶寶吃副食品的時間,建議可善用食物來轉移其對奶嘴的注意,同時讓寶寶練習運用吸吮以外的口腔能力(如:咬、嚼)。最晚1歲多,就應該告別奶嘴。 2∼3歲:不建議繼續吸吮奶嘴,以免造成咬合、蛀牙等問題,甚至還可能提高罹患中耳炎的機率。 【完整內容請見2018年03月號373期《媽媽寶寶雜誌》;訂閱媽媽寶寶雜誌電子版】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