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躁症西醫怎麼說
大腸激躁症簡稱「腸躁症」,指的是腸道功能異常所表現出來的症候群,也是常見的現代文明病。關於大腸激躁症的成因,目前醫學上尚未有明確定論。根據最新的研究推測,它可能跟「腦―腸神經迴路」有關。也就是說,大腸激躁症並非腸道本身的問題,而是腸道神經控制系統異常。
大腸激躁症的常見症狀,包含糞便中出現黏液、脹氣、腹痛且排便習慣改變。其中,排便習慣改變是很典型的症狀,但每個人不盡相同。有些人屬於便祕型,可能幾天才排一次便,且解便費力量又少;有些人屬於腹瀉型,最常發生在用餐後,便意來得很急,以軟便居多且量不定;還有些人是交替型,解便狀況沒有一定的準則。
大腸激躁症不是器質性病變,因此目前缺乏適當的診斷工具,只能透過醫師問診,配合檢查,排除器質性病變後確診。大腸激躁症雖然不會對健康造成過度傷害,但往往對患者的生活影響甚大,有些人甚至為此避免出遠門。
★腸躁症中醫怎麼說
傳統中醫並沒有腸躁症的疾病名稱,但腸躁症會出現的症狀,倒是大量出現於典籍中。在中醫學中,腸躁症屬於「腹痛」、「便祕」、「泄瀉」、「痛瀉」的範疇。
根據中醫理論,腸躁症的發生與「肝鬱」、「氣滯」、「脾虛」、「氣血不足」、「火氣」相關。其中,「肝」更是扮演重要的角色。
中醫說「肝主疏泄」,其功能與西醫的大腦中樞及自律神經相仿。中醫認為當一個人長期處於肝鬱(壓力大、緊張)狀態,不僅氣的升降出入會受到影響,就連腸胃功能也會受到波及。如果天生脾胃較虛弱,或是氣血不足,就容易出現腹瀉。倘若體內能量過盛,再加上肝鬱的推波助瀾,體內可能就會產生火氣,當水分大量蒸發,便難逃便祕的宿命。
因此,中醫認為想要改善腸躁症並不困難,只要疏肝理氣,讓肝臟功能穩定,並加強五臟六腑(特別是脾胃功能)及氣血循環就可以了。
★腸躁症西醫怎麼治?
一般腸躁症的診斷必須靠患者詳細描述症狀,並配合理學檢查,包含血液、生化、糞便、乙狀結腸鏡、大腸鏡等,排除器質性病變後才能確診。
●輕微腸躁症不需治療
大腸激躁症並不會改變腸道組織,也不會引起腸道發炎,若症狀輕微並不需要治療。若症狀嚴重,才考慮以藥物治療,不過大腸激躁症沒有明確的病因,所以也沒有針對病因的藥物,只能按照症狀給藥。
●自我調理有效緩解
臨床上發現罹患大腸激躁症的族群,多半是完美主義者,這些人的精神長期處於緊繃狀態。
實際上腸躁症比較像精神而非生理的問題,因此找出背後隱藏的心理因素,有時反而更顯重要。當症狀輕微時,一般建議患者透過調整生活、飲食型態來自我照顧,如果認真執行,多半能獲得明顯改善。
建議腸躁症患者三餐定時定量並專心吃飯、尋求有效的放鬆技巧,同時注意飲食的選擇,多水分、多纖維、少油膩、少刺激,以免腸胃敏感症狀加重。
●藥物治療依症狀給藥
大腸激躁症的藥物治療,會根據不同患者的個別需求調整藥物,而非單一制式用藥。目前沒有常規用藥,不同藥物可能只對特定症狀有效,且患者反應也不盡相同,醫師必須密切追蹤效果,並透過每次問診,視狀況調整用藥。
針對腹瀉型腸躁症患者來說,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減少排便次數,並增加糞便的硬度。常見用藥如嗎啡衍生物、膽鹽結合劑、抗憂鬱劑等具止瀉效果的止瀉劑。
對便祕型腸躁症患者而言,藥物治療的目的主要是軟化糞便,並幫助排便。常見用藥如鎂鹽和乙二醇藥等具軟便效果的藥物。
若伴隨有腹痛等疼痛症狀者,則會給予肌肉鬆弛劑、鈣離子阻斷劑等,以抑制腸道蠕動,減輕疼痛。
★腸躁症中醫怎麼治?
中醫認為「肝鬱脾虛」是大腸激躁症最主要的病因。中醫裡的「肝」負責掌控精神與情緒,「脾」具有消化與吸收的功能,「肝鬱」則意味著情緒調節出問題。中醫認為肝脾兩者的關係相輔相依,當肝鬱發生,則會影響脾的消化功能,問題出現便秘、腹瀉、腹痛等腸胃問題,這就是大腸激躁症。上述看法與西醫不謀而合。
中醫治療大腸激躁症,會視就診當下症狀、患者體質,開立個別化的診療處方,治療方法以內服中藥為主,另外可搭配針灸、推拿。
●肝脾調和,腸躁症不再犯
臨床上腸躁症可依症狀分為腹瀉型、便祕型與混合型。
中醫認為,腹瀉型的人多肝鬱脾虛,長期情緒緊繃、情緒不佳是重要誘因。這類型的人糞便經常有大量黏液,治療原則是補脾瀉肝、調理氣機。便祕型的人多腸道津虧,主要是因肝鬱化熱,體內熊熊火焰燃燒,津液因而虧虛。這類型的人糞便乾硬,如羊屎般呈現一顆顆的狀態,治療原則是滋水清肝、潤腸通便。
腹瀉便祕便秘兼夾者多寒熱夾雜,主要誘因還是因為腸胃不和,使得寒熱邪氣滯留於腸道,治療原則是調和腸胃,寒熱並用。
除了利用中藥材舒緩症狀、調節情緒之外,也可以嘗試針灸治療。相信只要耐心治療,腸躁症反覆發作的機率會大為降低。
●一招舒緩腸躁症→揉按豐隆穴
★腸躁症中西醫治療關鍵Q&A
●Q1:腸躁症會增加罹患大腸癌的機率嗎?
不會。兩者病因不同,腸躁也不會造成大腸的病理變化。
由於腸躁的主要症狀,都和腸胃道息息相關,和直腸更是有關。臨床上有不少患者難免擔憂,長期腹瀉、便祕會不會刺激直腸產生病變。
雖然腸躁症和大腸癌部分症狀很類似,但這兩個疾病之間毫無關聯,病因也不同,因此腸躁並不會演變成大腸癌。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有腸躁症的人,就不會罹患大腸癌,這才是大家比較需要留心的部分。
建議若發現排便習慣改變,如便祕更嚴重,或是出現血便、體重莫名減輕等症狀,最好盡快就醫接受檢查,若錯把這些現象當成腸躁症狀加重,而耽誤治療時機就不妙了。
●Q2:同時看中西醫,會不會止瀉變便祕?便祕變腹瀉?
若醫師掌握的訊息不夠,確實有可能發生,建議就診時要說清楚。
止瀉變便祕、便祕變腹瀉的情況,不一定中西醫合併治療才會發生,臨床上西醫治療就難免出現這樣的情況,但若單純接受中醫治療,則能減少此類情形發生。因為每次看診,中醫師都會根據當時的體質、狀況用藥,不會有用藥過量的問題。
倘若希望同時借助中西醫的幫忙,建議選擇具有中西醫背景的醫師,或是理解並尊重彼此的醫師。畢竟調節便祕或腹瀉勿重複用藥比較理想,若無法與中西醫溝通用藥問題,題目中提及的現象確實有可能發生,最終受害的還是自己。
~以上資料摘自《生病看中醫好,還是西醫好?》黃宗瀚、索承美◎著
人類智庫【康鑑文化】出版
→★看更多點這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