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眾多寫作技巧中,都會教導學生「五感描摹」──眼、耳、鼻、舌、身──運用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來描述外在環境或人物。諸如眼睛看到什麼顏色、耳朵聽到什麼聲響、鼻子聞到什麼味道、嘴巴品嘗什麼滋味、身體感知到怎樣變化等等;由於文學創作與作文書寫來自於「感官」的刺激與印象,因此這類的寫作技法,可說是入門基礎。 但事實上,如果學生已學會「五感」的分項描述後,就不要侷限在「視聽嗅味觸」的分類與切割,要進一步地讓這「五感」彼此流動對話,文章才能產生靈巧的「感覺描寫」。著名文學理論家錢鍾書曾提出「通感」一詞,他認為: 在日常經驗�堙A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口、鼻、身各個官能的領域可以不分界限。 這段話說明打破「五感」界線,讓「眼耳鼻舌身」彼此對話,讓「視聽嗅味觸」相互貫通。簡單來說,就是「感官轉移」,例如我們常說的「火熱」一詞,「火」是「視覺」,「熱」是溫度乃「觸覺」,此處將視覺轉成觸覺,就是一種感官的轉移。「通感」的確可讓文句更加靈巧多變,使辭章變得典雅意趣。因此,學生熟悉「五感描摹」後,可進一步要求學生運用「通感」的技巧。例如下引短句: 今晚,我看到外面有一條河流。 這是五感中的「視覺摹寫」,無人否認,更無對錯。但這實在是無聊的句子。我們或可運用「通感」稍加修改成: 靜謐月光下映照著粼粼的波光,流水潺潺,微風照拂臉龐,今月照古人,河川也見證了歷史遺跡與古今興衰,人何其渺小,我任今晚的河流在心中安靜流淌而過。 「靜謐月光下映照著粼粼的波光」句,乍看乃「視覺描寫」,但其實是轉移到了聽覺(靜謐)、觸覺(波光),這就是「感官轉移」,將五感串連,彼此聯通,營造出「通感」的美學與深遠的意境。再如「我任今晚的河流在心中安靜流淌而過」,更是聽覺(安靜)加上觸覺(流淌),甚至帶出獨享夜晚的心靈啟發。 最後,我們再摘錄名家短句來作通感的說解,如蘇偉貞於《時光隊伍》所述: 如一支遠遠看著無目的無方向流浪隊伍同類,你凝視,悲哀難抑。但在他面前你不哭。淚水由身體往下走,流成河。 「看著」、「凝視」乃視覺描寫;「悲哀難抑」為聽覺描寫,雖未明寫聲音,但痛徹心扉的無聲吶喊,淋漓展現;「淚水由身體往下走」,為觸覺描寫,淚水爬過身體,感觸、記憶、溫度,在此處同時迸發。作者運用「通感」,從「眼→耳→身」,帶出「視覺→聽覺→觸覺」,感官不斷轉移與流動,對話與貫通,借以描述對死者的哀悼與記憶,形成強大的感官震撼! 運用「通感」可營造出不同流俗的美學風格,更可使你的文句靈巧生動,讓這五種感官相互轉移,彼此對話,也許你也可以是大作家。 (本文由聯合報寫作教室提供)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