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上就要過農曆新年了!華人傳統中的年節,幾千年下來發展出講究的習俗與典故傳說,你都知道嗎? 傳統的年節中,過年一路從除夕夜的團圓飯,連著十五天直到元宵節才算「過完年」,畢竟繁忙了整年,終於有長段的時間好好休息。仰賴傳統農耕維生的時代,生活步調與節氣變化息息相關,在無法耕作的寒冷時日,正是家人朋友們相聚的最好機會,而且這半個月的每一天,都有特定的事情與過節方式呢!雖然現代年節隨著生活節奏加快而轉變,假期也精簡許多,但同時禮俗更生活化地融入在日常當中,你知道除夕到初五的種種習俗嗎? 除夕晚上是大家最熟悉的「圍爐」,人們從工作崗位回到家中,對許多在異鄉打拼的人們來說,這是一年中難得可以大團圓的日子,因此也被稱作團圓飯。吃飯之外,這晚家人們也要一起為長輩們守歲,午夜過後才就寢,象徵順利度過年獸的威脅,新的一年將平平安安。 初一這天,家人們共同出門給親友們「拜年」,或是在好天氣中闔家出遊「走春」,並要穿上新衣治裝打扮,代表著新年新氣象。而且這天不能用掃帚,如果真的要打掃,必須由外向內掃,才不會把剛到來的好運給掃光! 緊接的初二,是跟著媽媽回娘家的日子,在古早時候因為交通不便,女孩子出嫁後很少有機會能回娘家,這可能是整年唯一能碰面的機會呢!傳統上還有些長輩會忌諱在初二以外的日子讓女子回娘家,怕被解讀為家庭不和睦、招來閒言閒語。當然,現代女性沒有這麼多拘束,已經成為象徵性的意義了。 在連著三天忙碌之後,終於初三可以好好休息了!不只早上可以睡飽再起床,民間相信大年初三是「老鼠娶新娘」的日子,為了互相尊重、不要壞「鼠」好事,晚上也要及早就寢呢! 初四的重要意義是「迎神」回到人間!在農曆12月24日的「送神」,眾天神回到玉皇大帝身邊稟告善惡,在天庭待到正月初四後,將要再次回到人間。俗說「送神早、迎神晚」,人們體貼神明在想天上多待一會兒,通常到下午(午時以後)才會準備祭神供品,放上新年普遍的年糕、發糕、吉祥食物來歡迎。 現代的「年假」最後一天大多定在初五,因為這天是五路財神的生日,經商的人們相信在這天迎財神,能保佑新的一年財運亨通。商家通常會在這天有開張的儀式,甚至開始營業,,為過年收心也收假,因為隔天通常就是公定的上班日啦! 年假在開工後結束,但新年氛圍通常會一直延續到元宵節,都還沉浸在彼此祝賀的歡樂氣氛中。正月十五日又稱為「上元節」,是農曆上元、中元、下元節中的第一個,因為是天官的生日,習俗中通常點燈慶祝,發展到現代成為各地吸引人潮的燈會活動。另外,顧名思義這天也要吃「元宵」來慶祝,以糯米粉「滾」成的元宵有獨特的彈牙口感,做工和冬至湯圓是不一樣的喔! 瞭解了過年的種種習俗,是不是才恍然大悟,原來許多熟悉的年節活動都有一番典故啊!帶著這些新知,一起過好年囉!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