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一連串堅實的經濟數據陸續出籠,促使經濟學者們上修今年經濟成長預估。但全球經濟上升是否能更具備續航力?這是否代表先進國家經歷多年偏低、缺乏包容性的成長之後,能出現顯著改變?果真如此,對市場有何意義?
目前不管是落後指標還是領先指標,都顯示中國、歐洲、日本及美國等經濟成長引擎都正加速運轉;消費、企業投資與貿易正展開一波良性循環,顯示成長得到基本面支持,而非靠金融帶動。
有利於成長的政策(尤其是美國),充裕的流動性(日本及歐洲央行繼續購買資產),歐洲經濟正在進行內生性的療癒過程,都是全球經濟展望改善的主要動力。一系列令人憂心之事,例如失業下降導致通膨急升,北韓從口頭威脅轉變成實際行動等,實際上並未發生。
先進國家多年來成長一直偏低,且缺乏包容性,已被釘上「新常態」的標籤,現在卻傳來好消息。
但中期成長路徑尚未明顯好轉,金融資產價格偏高及全球債務沈重的憂慮迄未減輕,眼前的成長好景是否只是短期現象?
當前全球經濟正位於三叉口(T-junction)上;靠金融政策造就的成長,可能會通往兩種非常不同的結果,完全要看先進經濟體在政策上如何因應而定,包括結構性改革,更平衡的需求管理,及更佳的跨國性架構與協調。
好的結果是全球成長更高、更紮實,能支撐高價位的資產價格,貨幣政策能完成「漂亮的正常化」,並降低政治緊張;反之,將出現間歇性的衰退,金融動盪,政策失誤的風險提高,也使政治更加兩極化。
最近的經濟與政策動向顯示,出現正向發展的機率已升高。這有利風險性資產,不僅能支撐目前的價位,也為未來再漲提供基礎,不過市場波動可能比去年大,漲幅也較小。
這也有利原料商品,尤其是不會因為漲價就能使供給大增的商品 (所以不包括石油);公債殖利率雖將升高,但未必會脫序。
全球今年若能避免重大非經濟震撼(北韓與中東)、政策錯誤(各大央行同時進行政策正常化)與市場意外(過度偏重流動性),經濟成長達到多年來高點的期望便更可能成真。
(作者Mohamed A. El-Erian是安聯集團首席經濟顧問、金融時報專欄作家/編譯任中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