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媽媽深信家人的感情要好,必須時常保持聯絡,因此,雖然是一個人住,但總是不時打電話給在外地上班的子女;兒子曾想接母親上台北,但媽媽總說「台北住不慣,打電話就好了」,需要與人說話、解悶的錢媽媽,其實讓子女有些煩惱,因為媽媽不定時的來電,逐漸影響了自己的工作狀態… 世代的差異總會造成行為上的出入,特別是父母子女間的生活步調會隨著彼此環境的差異增加而逐漸有所差異,對於聯繫情感的頻率、方式自然也是,像錢媽媽這樣的狀況其實很常見,值得高興的是,會主動打電話給子女的錢媽媽顯現他仍想主動與人接觸,反之,不打電話或不願與外界交流的長輩更容易有退化的可能,因為與人的互動,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刺激」正是預防快速退化的良方。
然而錢先生的困擾也常是中年子女們的困擾,不是不願意跟媽媽說話,而是常有「天不時、地不利、人不合」──時間不對、地點不對、心情不對的狀況。因此,心理師提供溝通的兩個重要原則:「先瞭解再建議」、「先談心情再談事情」。
先瞭解再建議 建立最佳對話時段
「先瞭解再建議」指的是先瞭解父母的生活作息,觀察是否有規則可循,例如一天當中哪些時段電話的次數較多,或是哪天較頻繁,然後對照自己的生活作息,同時也盤點自己的「天時地利人和」時機——亦即適合跟父母說話的時間會是哪些時段,了解之後便可以開始建立彼此的「最佳對話時段」。
每個人都不願意快速掛斷重要的人電話,但有些時刻確實也無法多談,因此建立「最佳對話時段」的概念是,在不方便接電話時要很清楚的表達:「媽媽,我現在要……,不方便跟你說,我在……時候(可能是幾分鐘後或是當天的某一個適當時段)會打電話給您。」,而且允諾了對方何時回撥就一定不要忘記。
這樣做的用意是什麼呢?就是在建立親子間對彼此「最佳對話時段」的默契。父母總會擔心「那麼快掛電話,是不是不想跟我講話了」,因此也要記得遵守彼此的回撥約定,幾次後,或許父母就能理解有哪些時間是比較不適合通話。
先談心事再談事情 緩解父母孤獨寂寞
如果試了一陣子,父母依舊會不定時打來,此時也可以試著在聊天時「先談心情再談事情」;先談心情是以了解彼此的方式,談論自己的工作或生活,例如:「有時候您打電話來剛好我在忙不能接,心裡也覺得對不起您,也會希望有時間好好跟您說說話」,讓父母瞭解自己的用心。
而通常長輩打電話的動機都是因為寂寞或是要交代事情,因此在談完心情後可以「建議」他們何時來電會比較好,因為那是一個自己可以跟他們好好說話的時刻,同時也提醒他們想到什麼事要講又怕忘記的時候不妨先寫下來。
目前各縣市政府社會局對於像錢媽媽這樣獨居的長輩也都有一些定期關懷的服務,無論是電話問安、日照中心或社區關懷據點也都會舉辦相關活動,一方面讓長輩有說話的對象,協助彌補子女住在外地難以即時回應的不安,另一方面讓長輩的生活有其他重心,而這些都是我們可以利用的好資源。因此不妨透過所在地的縣市政府社會局,查詢住家附近的據點,或許下一次在電話中,就會聽到父母分享他們在這些活動中交到了新朋友,或是參加了什麼有趣的事情!
過度「寂寞」所生的孤立感是相當常見的心理狀態,特別是在長輩身上,因此若是能夠幫他們尋找生活的重心,適時的採用一些替代性的服務(例如中化居家照顧)給予專業的支援和協助,也是提供在家安老的長輩及他們的兒女一項彼此都能放心且安心的老後新生活!(中化銀髮事業企劃編輯)
(文章相關訊息請上健康世界e學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