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底台灣眼鏡行的生意想必特別好,因為金馬獎爆冷爆不完,跌碎一地眼鏡。得獎者或影片是否實至名歸,見仁見智。但仔細看看今年的得獎作品,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當中很多英文片名跟中文原片名並不完全一致;往往是延伸的演繹。原因當然是英文片名主要是給外國人看的,所以提供的想像空間也不一樣。 《八月》The Summer Is Gone 美好已過 今年金馬獎的最佳影片《八月》,它的英文片名不是August,而是The Summer Is Gone(夏天,走了)。在西方語意中。Summer往往是象微美好的、繁花似錦的日子。例如著名愛爾蘭民謠《夏日最後的玫瑰》(The Last Rose of Summer)歌詞中說的: Tis the last rose of summer Left blooming all alone All her lovely companions Are faded and gone. 這是夏日最後的玫瑰 被遺落孤獨地綻放 所有美麗的夥伴 都已凋零謝落。 《八月》透過一名個小男孩的眼睛去看大人世界的變化、以及當時經濟巨變下的社會環境變遷。英文片名暗喻的,正是原來的一些美好已經faded and gone。 《七月與安生》Soul Mate 靈魂伴侶 跟《八月》同樣拿月份來作為片名的《七月與安生》收穫也很大:拿下「雙女主角獎」。該片的英文片名並非直譯自中文片名,而是現代人很愛用的詞彙:Soul Mate(靈魂伴侶,我建議譯成「餿妹」)。靈魂,是比王菲所說的「思念」更玄的東西。根據《聖經:創世記》的說法:神朝著剛用塵土塑造完成的亞當的鼻孔吹了一口氣,亞當就變成「有靈的活人」(Living Being)。人類是亞當的子孫,所以從此人類就有了靈魂。 近年來,可能受了咖啡跟「咖啡伴侶」(Coffe Mate)很搭的啟發,「靈魂伴侶」這個詞彙開始進入了中文世界,意指心靈非常契合的兩個人。不過,一般來說是指一男一女之間的契合感 ,用來形容「男男」或「女女」之間的心靈「麻吉」,則比較少見。 《我不是潘金蓮》潘金蓮 變Madame Bovary 獲最佳導演獎的《我不是潘金蓮》更絕,英文片名跟潘金蓮完全無關,而是直接變為I Am Not Madame Bovary!Madame Bovary中文普遍譯為「包法利夫人」,她是法國大作家福樓拜筆下同名小說裡的女主角,是名作風前衛、行為出軌的女性。大概這部影片的業者心想:沒幾個老外知道潘金蓮是「啥米碗糕」,所以乾脆代之他們比較熟悉的Madame Bovary,讓老外自己發想一下想像力吧! 《日曜日式散步者》Le Moulin 暗喻風車詩社 不過最詭異的片名,應屬拿下最佳紀錄片的《日曜日式散步者》。明明是國片,但說的是日文,中文片名也充滿濃濃日本味(「日曜日」是日語,意指星期天)。它的「英文」片名就更玄了,是正港的法文:Le Moulin。為什麼呢? Le Moulin法文意指「磨坊」(Le是定冠詞,等於英文的The)。例如著名景點「紅磨坊」,原文就是Moulin Rouge。而法國磨坊的基本標誌就是風車(使用風的動力來幫助工作),所以Le Moulin也可指風車。原來,《日曜日式散步者》是一部記述台灣日治時代(1933年),楊熾昌等詩人在台南成立提倡「超現實主義」文學社團「風車詩社」(Le Moulin)的故事。該社團深受法國「風車」劇場的啟發,「風車詩社」及《日曜日式散步者》的外文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