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群大融合 曾文水庫開工後,各個部門的工程部隊陸陸續續進駐。人越來越多,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個新興的村落,為原始山區注入一份生氣,也帶來了一股新的氣象。
這些工程部隊的員工,大多是單身漢,他們來自大陸各省分,每個人講的都是自己的家鄉話,只要話匣子一打開,各種希奇古怪的方言紛紛在耳邊響起。聽不懂的人,一定會以為遇到什麼「蠻荒民族」,但是我們早就習以為常了,用「精通大陸各省語言」來形容,其實也不為過!
員工的族群複雜,女眷們也分別來自不同的族群。有少數是從大陸跟著過來的,但絕大多數是在台灣娶妻的,包括閩南人、客家人,以及山地人(現稱原住民),加上從美國聘請來的工程師和顧問,整個大工程部隊就像是個族群的大熔爐。
在那個開荒的艱苦歲月裡,大家都知道,不管哪一種風味的食物,不管好不好吃,只要有得吃,能夠填飽肚子,就能生存下去,未來就會充滿希望!最可貴的是,雖然物資缺乏,大家卻都是有福同享,彼此照顧,從來不會藏私。
由於男男女女來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族群,因此生活習慣有很大的差異。來自南方省分的,喜歡吃米食;來自北方省分的,偏好吃麵食。四川人、湖南人無辣不吃,廣東人則不管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裡游的,只要能吃的,都可以當做盤中飧!
有眷屬的家庭,更是戶戶飄香,不管是大陸菜、閩南菜、客家菜,或是山地菜,只要走進不同族群主婦主持的家庭,就有不同風味的食物可吃,有的讓人食慾大振,有的讓人望之卻步;有的令人回味無窮,有的令人噁心作嘔……
爸爸有一個廣東同事,常常買豬肉來掛在屋簷下,吸引蒼蠅過來產卵。等卵孵化成蛆後,他再把蛆抖落在缽子裡,然後倒進油鍋裡劈哩啪啦的炸,再撈起來,一口蛆、一口酒的大快朵頤--我們看了都想吐,他卻視為人間美味!
除了飲食外,一些特別族群的眷屬也會有特別的生活習慣。有一戶人家,夫妻倆生了好幾個女孩,每個女孩都很有氣質、很有家教。可是很奇怪,她們總是「阿妹」「阿妹」的叫著她們的媽媽。媽媽就媽媽嘛,為什麼叫「阿妹」呢?而且話中還常常帶著令人聽不懂的語言和腔調!和她們熟悉後,才知道原來她們是客家人,她們口中的「阿妹」,就是客家話的「媽媽」!
還有一戶人家,女主人常常講一些令人聽不懂的語言,而且每天早上會在固定的時間,跪在床上,朝著固定的方向,嘰哩咕嚕的念著奇怪的經文,還不停的磕頭、膜拜。等我和她家的孩子混熟之後,才知道女主人是來自大陸邊疆的回教徒,她每天早上念經文、磕頭、膜拜,是因為宗教信仰的關係!
儘管居民來自四面八方,生活習性差異這麼大,相處卻十分融洽,彼此之間只有交流、尊重與包容,看不到批評、攻訐和歧視、排擠,因為在這裡,大家都是生命共同體,即使偶爾有些摩擦與紛爭,最後還是能夠輕鬆化解,和樂融融的繼續生活在一起。
沒想到過了三四十年,如今台灣各種族群已經真正「融合」到第三代,甚至第四代,幾乎找不到「純種」的芋仔或番薯了,卻反而有許多人刻意將「本省人」、「外省人」分成兩邊,甚至挖出祖宗八代的老帳來清算,真是令人難過。
……
故事的發展究竟如呢?趕快翻開《芋仔番薯一家親:戀戀曾文溪》就知道了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