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耳其伊斯坦堡群眾9月3日手持標語牌,替難民權益發聲。標語牌上也採用網路上流傳的漫畫版。 (圖/路透社) | | | 事件起源 一張3歲男童伏屍海灘的照片,撼動人心,改變了千萬人對歐洲難民議題漠不關心的態度。但由於稚齡孩童死亡面容帶來的影象衝擊太大,令人不忍直視,也引發「照片該不該登?」及「如何登才恰當?」的爭議。 土耳其多安通訊社(DHA)特派兼攝影記者妮爾路佛•狄米爾(Nilufer Demir)9月2日被派往土耳其博德魯姆海灘採訪難民新聞,她原本在拍一群巴基斯坦難民,卻看到身穿紅上衣、藍短褲與黑鞋的敘利亞男童亞藍(Alan Kurdi)臉朝下、伏屍沙灘。 狄米爾眼見男童小小身軀遭海浪無情拍打,她本能地按下快門,希望「表達男童遺體的無聲吶喊」。 年僅3歲的亞藍伏屍海灘、被武警抱起的系列照片撼動人心,也讓歐洲領袖正視二戰以來最大難民潮,一改之前愛理不理甚至無視的態度。 難民偷渡傷亡的悲慘故事,經常在地中海、愛琴海上演。不過,亞藍遺體被沖上海灘前,外界看到的不外乎是成年難民搶搭火車,或是家長抱著小孩的無助畫面。 在亞藍照片刊出後,匈牙利、奧地利等國陸續開放邊界,讓難民去他們想去的國家。歷史上曾因戰亂淪為難民的德國人,更熱情接納難民。英國廣播公司問道:「一張照片改變了我們對移民的看法嗎?」 加拿大多倫多星報說,這張照片已成了歐洲這波難民潮的象徵。人權觀察組織部官員形容這張照片「怵目驚心」。媒體如何裁切、刊登這些照片,也成為新聞學者討論的議題。 刊登與否 可以這樣看 多安通訊社發出多張拍攝角度及構圖的亞藍照片,各國媒體選擇及裁切的方式也不同。有些媒體選用原圖,有些則刻意裁切掉站在男童旁的武警以凸顯亞藍,各有其編輯、人性及「警世」考量。 在維護死者隱私與喚醒世人對難危機重視之間,熟輕熟重?為了造福更多難民、拯救更多兒童,能否犧牲亞藍及其家人的權益?如果亞藍的父親、姑姑同意媒體刊登,又或者他們可因此得到刊登費、捐款,你的想法是否也會因之改變? 也有人認為,即使是可看到亞藍側臉趴沙的照片,男童只占一角,一旁還有武警,並未特寫死者面容,目的在呈現事件真像,而不在刻意凸顯暴力血腥。攝影師在構圖取景時,已經過她心中一把尺衡量。只是部分媒體把武警裁掉,放大男童臉部,才越過了那條紅線。 震撼全球照片 4種刊登方式 一、尊重隱私版 武警抱起、小童露腳 最多國際報紙頭版刊登此版本,基於人性考量,多報選用這張保護兒童臉部不曝光的照片。有媒體選用類似照片,但因拍攝角度關係,亞藍的臉稍微露了出來,編輯部以馬賽克處理臉部,尊重當事人的隱私權。 二、震撼警世版 側臉趴沙正面 有報紙選用亞藍側臉趴沙、武警站在一旁的版本,視覺震撼度最高。少數報紙甚至將武警裁掉,放大特寫亞藍小小身軀,逼讀者正視難民問題,更怵目驚心。不少家長擔心年幼讀者看到這張照片會嚇到。 三、折衷中庸版 背面趴沙不露臉 少數媒體呈現亞藍背部趴沙的版本,試圖在傳達難民危機訊息及保護幼年讀者、維護死者尊嚴之間取得平衡。 四、創意加值版 漫畫、沙雕版 不少插畫家及網友發揮創意,繪製熟睡或嬉戲版本,希望亞藍能夠安息,在天上當個快樂的天使。另外還有藝術家在沙灘雕塑大型亞藍伏屍的沙雕,希望外界持續關注難民議題。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