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報導,在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丹口鎮易家田村,至今保存著一座完好,並具歷史、文化、教育、藝術和民族價值的清代「惜字爐」,顯示當地對文字紙張充滿敬畏與尊重之情。這座「惜字爐」位於易家田村巫水河西岸田壟邊,座北朝南,塔邊河水潺潺,古木參天,景色宜人;該爐建築精美,造型古樸,構造大方,雕工精湛,立意高遠,具有較高的文化、藝術、歷史和教育價值。
全爐三層式格局,分為底層、亭座、亭身、雲蓋、亭頂五部分,全爐呈六面形,基礎層為正方形,四面各寬140公分;主體第一層至第三層,每面寬度分別為70公分、60公分、50公分,頂層為3個寶葫蘆。
修建惜字爐的意義,在於勸喻人們尊重文字,尊重知識,敬惜字紙,增加福祿,以保仕途順暢。該爐第一層正面為主題部分,即焚字爐口,穹形門洞上方雕飾扇形門額,門額內精雕「惜字爐」三字;爐門兩側雕刻有對聯:「斯文宜未墜,道器自常存」。
右側註明建築年月:「建於大清道光貳拾三年歲次癸卯太簇月穀旦日立」,左側注明捐資建塔人和石匠姓名:「信士陳進謙、陳進詩同置,石匠羅安富兄弟造」,所書字體為行書。
惜字爐又稱惜字亭、敬字爐、敬字亭、孔聖亭、字紙亭等,各地稱呼不一。古時候讀書識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所以人們對寫有文字的紙張充滿敬畏與尊重之情,不能任意扔棄,必須用火焚化,將之送達天界。
據了解,乾隆甲午年(1774)二月,通福公之第七世孫陳進謙誕生。進謙共三兄弟,道光年間,三兄弟決定修建「惜字爐」,以尊重知識,崇拜文字,啟迪苗胞心靈,提高苗族人民的文化知識水準。
長兄進謨居河東益家灣,他單獨捐資在河東修建一座磚木結構四層高的「惜字爐」;進謙進詩兩兄弟居河西岸易家田,合資修建全青石構造的「惜字爐」,石匠為當時寶慶名匠羅安富兄弟。
事後,易家田「惜字爐」雖在文革期間遭受衝擊,但被陳定淮、陳公奇等老人捨命保護,未遭損毀,終完整保存至今;此外,在城步縣城儒林鎮八角亭社區,還保存一座「敬字爐」,但其高度、質地、藝術品質和完好程度,遠遠不如易家田「惜字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