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9日 星期三

【今周刊1274期】一起挺過去 台灣關鍵14天戰疫


【北美智權報】探討專利與智慧財產權,涵蓋各國重要的侵權訴訟分析、法規解析,提供您需要的IP實務與知識! 【聯合文學電子報】提供聯合文學優秀作家群:蔣勳、郝譽翔、成英姝、廖鴻基等的精彩文字,讓你一次展讀!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1/05/19第723期
直接訂閱: | 訂閱 / 退訂| 歷史報份 | 今周刊網站
台灣關鍵14天戰疫》每位確診治療得花80 ~210萬元!
醫護不是超人 全民如何一起當抗疫英雄?
台灣不缺電神話破滅! 不想重演五天兩次大限電
政府必須做好「這三件事」
 
   
封面故事
   
台灣關鍵14天戰疫》每位確診治療得花80 ~210萬元!
醫護不是超人 全民如何一起當抗疫英雄?
今周刊•撰文:今周刊編輯團隊

「老兵聽到炮彈飛過去的聲音,就知道事情不太對了……。」

台大急診室主治醫師石富元經歷過2003年SARS(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疫情的災難,18年後,老兵竟然又遇到同樣嚴峻的狀況。5月14日開始,台灣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猛爆惡化,從15日的180個本土病例到18日的240個本土病例,社區感染擴大,過去的太平好日子,忽然不見了。

身處防疫第一線,石富元清楚知道病人不見得會一五一十交代自己的暴露史,再看到華航機師、諾富特飯店事件、宜蘭遊藝場病例,他已經嗅到,「風險明顯在堆高。」風險積累著,而且現在它們凝結成巨大的壓力球,破空而來。

醫療防線 抗疫體系不能崩

不只醫護!「大家要合作,就能往解決事情的方向走。」

5月15日,指揮中心宣布雙北進入三級防疫警戒,指揮中心專家小組諮詢委員、台大兒童醫院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說,「理想的狀態,高峰期就會在7到14天後過去,接下來就可能清理乾淨。」從14日開始的2周,是控制疫情的「關鍵時刻」,李秉穎認為,台灣應該不至於「每日爆發上千件病例,防疫完全破功」,但「我們要更積極,才可以有效控制。」

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陳秀熙認為,目前「二級防疫警戒到三級防疫警戒的提升,就是為了第四級提前部署,先行防治狀況惡化。」陳秀熙說,「5月14日」是個最重要的截點,現在三級防疫警戒,主要是必須讓「時間」來消化「5月14日」之前發生的染疫個案,以及那些尚未被發現的群聚感染者。

可以預期,接下來,每天爆出三位數病例將成為新常態,陳秀熙說:「要消耗原本社區群聚感染的個案,需要一定的時間。」先讓子彈飛一會,預期到病例數字,就要預防可能發生的惡化情事。

醫療資源、人力都在疫情升高時逐漸被消耗,治療一名重症患者的費用約210萬元,這費用除包含院內的治療費外,還有疫調的人事費用,至於輕症或無症狀患者的費用平均約80萬元。資源有限,不能期待醫護成為超人,全民都得當台灣的「英雄」,就像新北巿立土城長庚醫院院長黃璟隆說的:「大家要合作,我們就能往解決事情的方向走。」

疫苗防線 台灣隊7月上路 拚臨床試驗、搶原料,「指揮中心每週盯四次進度」

在全員抗疫的當頭,國產疫苗廠高端正在打另一場艱困的戰爭,為7月疫苗上市做準備。

從去年2月,高端就預料原料會缺貨,隨著研發結果愈來愈樂觀後,開始拉高備貨,空針至今約備有200萬劑。「每天都跟國外廠商協調確認,缺一個都不行。你能想像疫苗研發生產出來,卻沒有容器裝填嗎?」高端執行副總經理李思賢加重語氣強調,這種難以想像的情況,在全球疫苗大戰的非常時刻,「真的會發生。」

高端疫苗在4月底完成4000人的二期臨床試驗,現在正靜待安全性測試結果。如果副作用在可接受範圍內,可望六月中向食藥署申請緊急授權(EUA),7月底前施打,預計在4到5個月內,提供政府所需的五百萬劑。

繃緊神經、上緊發條的不只是廠商,指揮中心更是人盯人地看緊進度。「每個星期,指揮中心都來確認3、4次,包括:資料結果、產能、交期有沒有問題。」李思賢說。

政府規畫,總計有近3000萬劑疫苗,其中阿斯特捷利康(AZ)疫苗1000萬劑,莫德納505萬劑,從「疫苗全球取得機制」(COVAX)平台購買476萬劑,其餘就由國內高端、聯亞各提供五百萬劑補足。

18日,美國總統拜登突然宣布要釋出2000萬劑疫苗輸出,駐美代表蕭美琴身負重任要搶下莫德納疫苗,若順利,6月底前應有疫苗抵台。只是在目前全球缺貨下,「疫苗只有上飛機那一刻才算數。」一位不具名的醫師說。

國內另一家預計供貨500萬劑的疫苗廠商聯亞生技,董事長特助彭文君則估計在6月底申請EUA,也極力爭取在7月供貨,時程約比高端晚兩星期。

疫情在燒,民心在慌,疫苗之途要如何迅速補上,政府、業者同島一命奮戰中。

同島一命,眼下台灣的處境確實是這樣。此前,我們靠著境外移入者14天隔離、7天自主管理的做法,加上完整的疫調行動,不必廣篩、普篩,仍能成為疫災世界的例外天堂;但,卻也因為對航空機組員「例外折扣」防疫作法,讓詭譎病毒終於找到闖進台灣的意外入口。

例外成為破口,這是猛然驟升疫情帶給我們的一堂課。現在,疫正當空,已經沒人能成為例外,必須用最高規格的防疫素養,協力堵住另一次的意外。

深入解析「台灣關鍵14天戰疫」 詳見第1274期《今周刊》。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74 期 謝謝!)

台灣不缺電神話破滅! 不想重演五天兩次大限電
政府必須做好「這三件事」
今周刊•撰文:李佳穎

4年內發生兩度全國大停電,就算堅持台灣「不缺電」的一方,也無法否認供電不穩的事實。

而台電錯估備轉容量、台灣電網韌性不足,這些都有賴政府嚴肅回應。

5月17日晚間8點,不少人手機都收到將執行緊急分區限電的警訊。這已是5天內第2次全台大停電,近兩百萬戶受到影響。4天前的5月13日下午2點37分,高雄興達電廠4部發電機組無預警跳電,迫使全國約4百萬戶住家與公司行號,在下午3點到晚間8點實施6輪分區供電,就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記者會也因此中斷。

近2次跳電的原因不盡相同。513當天,台電工作人員在進行工程時誤觸隔離開關,造成高雄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讓鄰近的興達電廠共4部機組因此跳機,損失約220萬瓩供電量。台電為維持電網穩定,電力系統自動啟動「低頻卸載」,造成停電。

517當天,則是用電量創5月歷史新高,興達電廠1號燃煤機組卻於中午故障,當下雖緊急調度水力與太陽光電支援,無奈夜間用電量仍持續上升,原本預計歲修完成的核三廠1號機與麥寮電廠3號機尚無法完全歸隊,供電能力不足,只好再度發出停電警訊。

電廠再出包 總統上火線致歉

這2次停電,不免讓人回想起2017年的「815大停電」。當年的台灣,因為核一、核二廠機組歲修,再加上颱風吹垮輸電塔,供電本已捉襟見肘,又碰上中油人員施工時不慎切斷天然氣供應,使全台最大的天然氣電廠──大潭電廠1到6號機組跳脫,損失438萬瓩電力,結果就是全國近600萬戶在酷暑當中,停電5小時。

近4年過後,在政府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提升燃氣發電比率下,台灣的能源結構樣貌早已和815停電時截然不同,但為何仍發生意外?由於電力供給是否穩定,牽涉國家整體能源政策走向,朝野政治領袖針對「台灣究竟缺不缺電」這個命題,再度激烈交鋒。

5月13日下午,當全台仍在分區限電,前新北市長朱立倫率先開火,在臉書上發文批評,「台電今日備轉容量率顯示10.01%,亮綠燈標示供電充裕,興達電廠發電量僅占全台發電量3.88%,為何機組一故障全台跳電?政府應立即說清楚講明白,徹查數據是否長期造假!」

晚間7點,則輪到總統蔡英文親上火線,在總統府內發表談話向人民致歉,同時強調:「今天的備轉容量率有10.01%,電廠發電都正常⋯⋯。」將事故成因定調為輸配電的電網問題,而非供電不足。

四壞狀況齊發 跳電危機仍在

檢視台電公布的電力供需資訊,513當天的尖峰負載電量為3670萬瓩,備轉容量率10.01%,所以台電當天的最大發電能力,應比全國用電尖峰那一瞬間,還多出367萬瓩。不過,當天因設備故障跳脫的興達電廠4台機組,總發電量也不過220萬瓩,並未超過台電手中的「備轉」電量,為什麼仍會引起全國限電?

經濟部政務次長曾文生在513當天的緊急記者會上,仔細解答了這道矛盾的算術題:「用電尖峰負載高於預期。5月中旬原先預期為3500萬瓩,今天達到3670萬瓩,比預測高出170萬瓩;綠能估算也出現誤差,光電發電量比預測減少30萬瓩、風電減少215萬瓩;由於水情不佳,能快速上陣的水力機組無法支援,減少供電180萬瓩。」

「今天的狀況,我們面對到當所有最壞狀況疊在一起時,我們可能真的應付不來。」曾文生在當天記者會上的發言,恰好可以成為「台灣究竟缺不缺電」的解答:若沒發生意外(人為疏失造成跳電),且最壞的狀況沒疊在一起(高用電、缺水、綠電量不如預期),台灣確實不缺電。但天有不測風雲,一旦意外再次發生,台灣的供電仍可能像這次一樣「應付不來」。

沒想到意外很快到來。台電在5月17日晚間再度啟動分區限電,台電發言人張廷抒坦言「供電能力緊張」,此話形同「承認缺電」。民進黨立委洪申翰分析,除了電廠與電網故障外,提前到來的高溫、未能緩解的缺水與持續攀高的產業產能,在在考驗台電面對極端氣候時的電力調度能力。

供電吃緊 應檢討備轉容量率

2次大停電過後,除了爭論「缺不缺電」這道是非題外,精算備轉容量、推動儲能系統,並加強電網韌性,對於預防下一次「斷電」,無疑更具積極意義。

第一個問題是,台電有沒有必要提高備轉容量比率,以備不時之需?

513之前,台電連續667天的備轉容量都超過10%的「供電充裕」門檻,成功大學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分析,備轉容量的作用就像「買保險」,本來就需要花錢,機組增建後,若多數時間只能待機,則需考慮是否增加。他認為,增加能快速反應供電的備轉機組,或許有可能加速復電時間。

啟動不同型態的發電機組,所需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若有先進的儲能設備,太陽光電與風力發電可以快速升降;慣常式與抽蓄式水力發電也只要半小時內就能啟動,至於燃氣與燃煤機組,則分別需要2小時、6小時才能完全供電。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分析,目前台灣正處於增加再生能源裝置容量、以燃氣機組替代燃煤機組的轉型階段,若能源結構持續朝既定方向調整,未來即使發生跳電,復電速度也會逐漸增加。

然而,10%備轉容量足夠因應不時之需的前提是「預測精準」,但根據台電電力調度處處長吳進忠的說法,台電在513事故當下,能快速起停的備轉容量只有2%,無法馬上補足電力缺口。如果台電公布的備轉容量推估值不能夠接近實際狀況,例如將明知不能使用的水力發電列入計算,那無論備轉容量再高,也形同濫竽充數,不具意義。

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前理事長、中山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盧展南指出,備轉機組可分為30秒內、10分鐘內、30分鐘以上才可升載3種等級,功能各有不同。短時間升載的機組,是為了應付變電所故障等突發事件;升載時間較長的機組,則是當電力公司發現當日尖峰用電將超出預估值時提前開啟,等尖峰時段到來,剛好可以加入供電。

事實上,2017年9月,行政院提出的《815停電事故行政調查專案報告》中就提到,台電短期內應研議提高備轉容量的可行性,中長期而言必須檢討電力備轉與備用容量率,其中就包括研究建置一定比率可快速升載的電力設施,以因應電廠機組瞬間跳機的電力負載緊急需求。

盧展南認為,台電目前僅公布「備轉容量」,未來應詳細公布不同型態的備轉機組所占比率,例如發生跳電的10分鐘內、30分鐘內,分別能調度多少備轉電力。另一方面,也可考慮根據最新用電資訊即時更新備轉容量,並與頻繁跳機的機組比對,例如當下備轉容量約等於一座興達電廠發電量,以公開透明數字爭取社會信任。

台灣目前光電與風電裝置容量超過600萬瓩,但電網僅能即時監測其中250萬瓩的流向,導致無法精準預測再生能源的發電量。趙家緯建議,電網應整合再生能源發電資訊,並加強氣象預測,才能增加綠電預測精準度;在大力發展綠電之餘,加強儲能設備布局,也有助於在小規模跳電時,立即以升載時間短的綠電應急。

強化電網韌性 可確保穩供電

想要盡可能減低停電機率,或至少在停電後降低衝擊,除了備轉電量「不膨風」、增加能快速支援供電的備轉機組以外,打造更具韌性的電網系統,也是專家一再建議的改進方案。

815停電後,時任行政院院長林全於立法院專案報告中就開宗明義論及,我國電力系統長期存在2個問題:第一就是過度依賴「集中式」發電系統;第二就是脆弱的「管網輸儲」基礎建設,導致缺乏緊急應變與抗災能力。

「無論是815或513大停電,都是因為電網的電力下降,導致頻率快速下降而必須瞬間斷電,任何快速反應的機組都不足以應付。」張簡樂仁直言,快速調度的備轉容量只能增加復電速度,區區操作失誤就造成4部機組停機,凸顯的是電網的系統性問題。

「電網韌性,指的是發電、輸電或配電端變動時,能盡快預測與恢復,以穩定供電。」台灣大學電機工程系教授劉志文這麼解釋。

劉志文指出,想增加電網韌性,設計時就應該分散風險,避免過度集中,並能在事故發生時快速隔離故障區、縮小影響範圍;接著,若電力運輸的頻率受到波動,電網應能迅速回報,透過備援系統迅速調整頻率;最後,則是透過數據分析電網的弱點,在比較脆弱的位置投入較多維護與修繕成本。

盧展南強調,強化電網韌性不只是為了因應大型意外事故,當台灣的再生能源發電漸漸增加、併網,光電與風電難以預測的狀況也會增加,尤其極端氣候又增添供電不穩定的風險,更需要可以彈性調整頻率的電網,讓不同發電方式的電力可以互相調度。

台灣4年內發生2次大停電,從政府到台電絕不能自滿於「不缺電」的神話,必須強化電網系統排除錯誤,並增加水力、綠電等快速升載機組,且善加利用儲能系統,才能維持供電穩定與安全。

(尊重智慧財產權,如需轉載請註明資料來源:今周刊 1274 期 謝謝!)

本週好康快訊:

  台南首例確診足跡曝光!兒子北上「萬華染疫」 返家傳染給88歲母親

  仁惠醫院染疫男為何「高雄⇄萬華」一日往返? 高雄衛生局:就為了去阿公店!

  印度疫情拖垮鴻海iPhone 12一半產能!變酸的蘋果,台廠供應鏈能嚥下去嗎?

  鴻海首季稅後純益年增1251%! 為何市場仍失望? 原來疫情影響「這兩件事」

  銅價發燙上看1.5萬美元 誰是大贏家?檢視「毛利率」篩出供應鏈受惠股

What's your take on this? 不是叫你拿東西
外籍同事找Ethan討論年度的產品計劃,討論時同事問Ethan:"What's your take on this?" Take? 拿了什麼東西嗎?兩人講半天,似乎雞同鴨講。原來"What's your take on this?"問的是「你的看法如何?」不是問你拿了什麼。

6個不經意舉動,其實超傷眼!大人、小孩要注意
生活中其實很容易碰觸到眼睛這個精密的器官,感覺癢揉一揉、風吹沙好刺痛,甚至被小孩的玩具K到、自己不小心戳到……眼科醫生列舉6個你可能常做,但其實很傷眼睛卻容易被忽略的舉動,爸爸媽媽一定要注意!
 
本電子報著作權屬「今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所有
若您對內容有任何建議,歡迎您來信與我們分享 ! 聯絡我們
電話:02-2581-6196轉207~210 地址:104台北市南京東路一段96號8樓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