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8日 星期三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毛澤東一手打造的恐怖二十七年


閱讀讓生活永遠不無聊。【大田編輯病】與喜歡閱讀的朋友結好緣,一同激盪出不同靈感,做出更多好書。 【橘世代電子報】為讀者提供面對人生下半場所需七個面向的資訊,為第二人生做足功課,活出精彩亮麗!
★ 無法正常瀏覽內容,請按這裡線上閱讀
新聞  健康  u值媒  udn部落格  
2020/11/19 第1157期 | 訂閱/退訂 | 看歷史報份
新書鮮讀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毛澤東一手打造的恐怖二十七年
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
解嚴之前的禁書/禁書交織出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廖玉蕙/亂念紛飛時怎麼辦?

新書鮮讀
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毛澤東一手打造的恐怖二十七年
文、圖節錄自八旗文化
圖/八旗文化提供
「偉大的祖國中國,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你們是生活在最幸福的時代、最幸福的國家當中。」明明身處在地獄最底層,為什麼還會相信那是幸福的天國?文革時的中國才經歷過極權主義式的洗腦,如今,嚮往毛澤東絕對權威的習近平又讓謊言與幻想死灰復燃!

內容簡介:從文革經驗、中日關係、六四後的政治停滯,談到習近平的獨裁統治、中美角力,以及吞併台灣的野心,戳破中國的幸福假象,告訴你極權中國的真實樣貌身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的矢板明夫,與青年時期赴日求學而歸化日本的作家石平,兩人都在中國度過了少年時期,這段時間恰好與毛澤東晚年推行的文化大革命大致重疊。這段「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時代」,是如何影響矢板明夫與石平人生最重要的時期呢?

  明明是一個地獄般的國家,中共究竟是如何鋪天蓋地進行大規模洗腦,以至於人民相信自己身處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度」?文革過後四十餘年,企圖「復興中華」的習近平嚮往毛澤東式的極權統治,對內打壓異己、對外進行外宣粉飾,他會成功嗎?

作者介紹:矢板明夫(ビゆギ やわれ) ,1972年出生在中國天津市,為日本在華遺孤第二代。十五歲時(1987年)舉家返回日本。1997年自慶應大學文學系畢業,進入松下政經塾深造(第十八期生),研究主題為亞洲外交。之後歷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特別研究員、南開大學兼任講師。2002年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完成博士學業後,進入產經新聞社;2007年擔任中國總局(北京)特派員。2016年秋天擔任《產經新聞》外信部編輯委員,2017年4月起轉任外信部次長,2020年春天轉任台北支局長。

  著有《人民解放軍的真相:中共200萬私軍的威脅、腐敗與野心》(八旗文化)、《習近平:共產中國最弱勢的領袖》等書。

石平(オわ デゆ) ,1962年出生於中國四川省成都市,1980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就讀後,便醉心於中國民主化運動。1984年自北京大學畢業,歷任四川大學講師等職,於1988年前往日本。1995年獲得神戶大學研究所文化學研究科博士,2002年投身寫作,2007年歸化日本國籍,2009年執筆《產經新聞》專欄「石平的China Watch」,2014年以《為什麼離開中國、歸化日本是如此輕易的事》(スカ中国ろヘ離ホペシ日本ゾよネゑゆゑソろ)獲得第二十三屆山本七平獎。

  石平為日本知名作家、評論家,以「中日外交政治專家」身分活躍於媒體,對中國諸多批判。2008年曾經訪問台灣,於9月26日拜見李登輝,對台灣民主表示讚賞。

搶先試閱:〈毛澤東一手打造的恐怖二十七年〉

去不去學校都無所謂的文革時期

石平▼就像前一章所講的,我的少年時代確實過得相當艱辛,但現在回想起來,從四歲到十二歲這段住在鄉下的歲月,卻是相當快樂。

那時候,我們最愛的就是騎馬打仗;村裡的孩子會成群結隊,和其他村莊的小孩打打鬧鬧,每天從早到晚打個不停。我因為個子矮小,理所當然做不了主將;但不是我自誇,因為我腦袋好,總是扮演軍師的角色,專門出一些幫忙打勝仗的點子。做軍師的話,也不會被其他人隨便欺負,畢竟背後有主將當靠山嘛!

不只如此,我還會把患者帶給中醫師祖父、充當診金的食物,公平分配給一起遊玩的夥伴,從而確保自己第二號人物的地位。至於學校嘛,去也好、不去也行,總之只要適當地露個臉就好了。沒辦法,畢竟那是文化大革命時代,上不上學其實都無所謂;要是老師強制把學生叫到學校,還會被認為違反了毛澤東思想—好一個「造反有理」的世界哪!

學校老師上課也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因此孩子們到了下午就開始呼朋引伴去騎馬打仗,或是建造自己的秘密基地;要是打仗打累了,就四處去找東西吃。我們最喜歡做的就是抓麻雀來吃。我們會在地面挖洞、放進米粒, 然後用瓦片覆蓋,再用小木棒支撐瓦片。在木棒上綁一條繩子,等到麻雀鑽進洞裡啄食米粒的時候,拉動繩子,瓦片就會砰地掉下來。用這種方法,大概每天可以抓個十幾隻麻雀來烤。有時候,我們也會在田壟間抓泥鰍來吃。

當時小學教師的水準實在令人不敢恭維,他們大概都只有地方高中畢業, 程度更是跟小學生差不了多少。教教加減乘除還勉強過得去,若是要教物理和化學,那符合程度的人可是一個都沒有。

因此,我的教育基本上是由祖父一手包辦。祖父教了我很多成語和《論語》,這讓我的國語始終維持在一般水準之上,如今我能夠像這樣以文筆為生,全是拜祖父的教育所賜!

說句題外話,我的聲音相當洪亮。之所以如此,一個原因是中國人說話聲量原本就比其他國家的人更大;至於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我少年在農村生活,為了和田壟對面的人交談,不得已只能大聲說話,久而久之,我的聲音就變得更加洪亮了。

利用約翰.藍儂遇刺事件的扭曲報導

矢板▽雖然或許有點自誇,不過我從孩童時代起就對國際政治很感興趣。一九七九年發生在伊朗的美國大使館人質事件(伊朗占領美國駐伊大使館、挾持館員的事件)、以及一九八○年爆發的兩伊戰爭(伊拉克對伊朗發動侵略戰爭, 戰事打到一九八八年,持續了八年之久),在新聞媒體上都有相當大篇幅的報導,而年少的我也用關心的目光,注視著它們的發展。

儘管這些報導大部分都是偏頗扭曲的,但我還是很喜歡看這類電視新聞。這些報導的基本架構是:世界上充滿了邪惡的國家,美國更是最大的惡棍; 不只如此,外國的情勢更是一天比一天糟糕。雖然只是這樣的新聞,但現在回想起來,感覺就像好玩的遊戲一樣,讓人樂在其中。電視的話,我主要收看中央電視台的新聞節目,報紙則是《參考消息》。

說到這裡,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那就是一九八○年十二月八日約翰.藍儂在美國遇刺的時候,中央電視台做了僅僅一分鐘的新聞報導。報導的主旨是「連這麼有名的歌手都會被人殺害,美國的治安真的很差」,把它當成治安問題來傳播。

因為當時在中國沒有什麼人知道約翰.藍儂,所以他們才能用這種非常扭曲的形式,將這則新聞傳達給中國人。從這層意義上來看,當麥可.傑克森過世的時候,中國國內追悼的聲浪高聳入雲,跟約翰.藍儂遇刺時的狀況相比,簡直天差地別;從這個差異也能看出中國的巨大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對國際政治感興趣的人,自然就會浮現一種「中國愈來愈強,美國則是每況愈下」的感受。不只是我,像是習近平等共產黨菁英領導人,一定也都是在這種感受下培育出來的吧!

我回到日本以後,由於接觸了形形色色的事物,內心也產生了相當大的轉變,但這些共產黨菁英卻一直沉浸在這樣的感受當中,完全沒有察覺到其中的扭曲與偏頗。

石平▼說得沒錯!他們的世界觀到現在為止,基本上沒有任何改變。說得更精確一點,這是個相當有趣的批判—不只是習近平,這整個框架從以前到現在, 一直都沒有改變。

被毛澤東用過就丟—紅衛兵的悲劇

石平▼中國有「知識青年」(知青)這樣一個詞彙,從日本人的角度來看,大概會覺得這個詞就只是單純像字面上一樣,是「有知識的青年」的意思;但在中國,它其實具備了特別的含意。

這是當文化大革命造成社會大混亂、經濟嚴重破壞之後,因紅衛兵面臨嚴重的失業問題而產生出來的詞彙。

文革過後,城市地區的失業問題相當嚴重,許多年輕人苦尋不到就業機會, 其中也包含了紅衛兵。對毛澤東而言,紅衛兵不過就是用來打倒劉少奇的工具罷了;等到利用殆盡之後,紅衛兵的存在就成了毛澤東和共產黨的眼中釘。結果,這些紅衛兵只能每天在城市裡無所事事,不知該做什麼好。

事情演變成這樣,他們當然也找不到工作,共產黨便打算把他們全部趕到農村去,這就是所謂的「下放」。共產黨很厲害的,他們絕對不會說自己要趕人,而是下命令:「你們要暫時前往農村,接受農民的再教育。」

說到底,在共產黨理論中,農民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比起知識分子,他們更樂於讚頌農民、捧高農民的地位。知識分子是腦袋裡裝滿了反動思想的毒草,只有跟農民、勞工並肩奮鬥,才是值得稱讚的高尚行為。

這些從城市中過剩而溢出的青年就被稱為「知青」,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幾乎都會被丟進農村,就這樣持續了八年之久。

矢板▽誠然如此。我認識的人從一九六八、六九年左右開始下放,到七六年為止一共持續了十年;下放的場所愈來愈靠近城市,最後是在北京近郊。

石平▼最初這些知青都是配屬給人民公社,再從公社派遣到農村。可是對農民而言, 這些從城市來的傢伙什麼都不會,只會礙手礙腳;畢竟,他們對農作可是一竅不通啊!

另一方面,被下放的紅衛兵自己也是苦不堪言,他們從城市被趕到鄉下農村,一夕之間失去了所有前途。留在城市裡的父母眼見這種景象,無論如何都要把他們從農村救出來,於是便想盡辦法,對人民公社的幹部或地方幹部行賄。我也是在這時候才第一次聽到「賄賂」這個字眼。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被下放時的激烈對峙

矢板▽在這裡我要補充一下:據估計,大概有兩千多萬的「知識青年」被下放到農村;到了一九七七年,他們終於在鄧小平的一聲令下回到城市,但是返鄉仍然有先後順序之別。大家都想早一點回去,要是不早點回去,萬一哪天政策又改變,搞不好就回不去了。於是,大家為了早點獲得返鄉許可,紛紛向有決定權的幹部行賄。

我曾經從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二○一七年過世的劉曉波先生那裡,親耳聽聞關於賄賂的故事。劉曉波也是被下放的知青一員,當時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王毅外交部長也同樣都在下放行列中。

劉曉波被下放到吉林省的農村,當他最後要回到城市時,必須要有村裡的革命委員會主任、也就是村長的簽名才行。只要村長簽名放行,他馬上就可以完成手續,回到城市;於是劉曉波到處向親戚借錢,還把當時價值兩百塊的手錶贈送給村長。故事就從這裡開始急轉直下— 當村長簽了名之後,劉曉波把所有行李裝上馬車,差不多可以動身離開村莊了;接著,他卻跳下馬車,再次來到村長家門前。劉曉波拿起一把斧頭, 走進村長家裡,把斧頭擺在村長面前,逼迫對方說:

「你現在有三條路可以選。第一,用這把斧頭砍死我;第二,被我用這把斧頭砍死;第三,把我的手錶還給我。」

等村長把手錶還回來之後,劉曉波才搭上馬車回到城市。這支手錶既不能換錢,也不能幫他把四處借的錢要回來;從這點來看,劉曉波真是拚了性命, 不得不讓人感佩他的氣魄驚人。

▶▶ 閱讀更多 矢板明夫, 石平《曾經以為中國最幸福

 
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
文、圖節錄自商周出版
圖/商周出版提供
我向前行駛的世界,是你路過的風景。六片玻璃的空間,「一坪老大」坐鎮其中。乘客看著小小的側面窗,都是路過的風景,他看著大大的擋風玻璃,看出去的世界沒有盡頭……往.前.行.駛,是唯一的選擇!

內容簡介:手握方向盤,不只運轉著生活所需,也運轉出美麗人生!在現代都市叢林中,計程車司機是多少上班族仰賴的對象!在大雨滂沱的街道旁、上班趕打卡的早晨、加班疲憊晚歸的深夜……,計程車司機大哥╱大姊給予我們一片安心與溫暖,方向明確地帶領我們前往目的地。本書二十三段旅程,每位主角都是車上一坪空間的老大,他們用自己的故事,帶我們穿梭大街小巷,看見寬廣的生命風景。

作者介紹:李瓊淑(小辣椒) ,現任台灣大車隊集團副董事長,2006年像誤闖叢林的小白兔,一腳踏入計程車產業,「小辣椒」成了司機對她的通關密語。

身型嬌小但行事果斷嗆辣,在男性為多數的這個產業,用司機的語言直球對決問題的大小事,以科技創新思維顧好司機的經濟命脈,致力打造安全感、歸屬感、成就感的友善環境,找回司機對職業的認同。

「我們是一群小人物,創造出一份不平凡的事業。」她讓大家見證從亂象頻傳到安全、舒適的計程車新時代,「我們在這裡遇見幸福,讓愛傳出去」,她重新定義了司機的價值,被世人看見。

詹云茜Cici ,從傳播到公關,從品牌行銷到顧客經營,歷經公部門及大小企業,從企劃到顧問講師,擁有20項跨產業、上百項跨領域實戰整合經驗。

四十大關前決定離開企業羽翼,成為自由工作者,以喜愛的「文字」和「說話」串起職涯,以此為左右手,隨時張開雙手,給自己和你最溫暖的擁抱和力量。

搶先試閱:〈即使獨臂也要抓住最後一根稻草〉

好奇害了貓

豪傑大哥小時候父母就離異了,長他七歲的哥哥跟了爸爸後,住在另一家育幼院;他也在不記得事的年紀,被媽媽送到忠義育幼院。記憶中爸爸只來看過他一次,與哥哥曾在聯合育幼院活動中相遇過,但由於從小分開,彼此也沒有情感的連結。

豪傑大哥之所以只剩一隻手臂,是因為他小時候調皮又好奇。七歲的某天,大夥在吃飯時,他自己偷偷爬上四樓陽台,跪在鐵欄杆上,左手抓著鐵欄杆,右手拿著鐵絲往外勾高壓電線,瞬間引發「碰!」的超大電擊聲響,他立刻彈進了屋內,全身灼熱地在地上打滾。

育幼院的老師們趕緊叫救護車送他到醫院,到院時組織都已燒焦壞死,只能鋸掉右手臂,保留了肩關節及約二十公分的上手臂。之後他被送往當時專治殘障兒童的振興醫院,進行後續治療及復健。

在醫院住了一年,每天除了治療之外就是復健,在他塵封心底、不願回想的這段日子裡,總是一個人待在醫院,媽媽似乎去看過他幾次,「我常常想,為什麼不乾脆電死算了。即使是現在,當我遇到很大的挫折或困難時,偶爾也會有一瞬間閃過一個念頭,如果那時候我走了,就不用經歷這個社會或生活上辛苦不平的事情了。」說到這,他臉上的笑容早已收起,看著他的雙眼,我彷彿看見當年那個內心絕望的小男孩。

因為一副義肢三到五年就需要更換,對於豪傑大哥來說,這樣的經濟負擔實在太大,況且義肢戴起來又不舒服,因此高中畢業後他就沒再戴過義肢,「我已經習慣自己的外表,就不會去戴那個。」

自立自強的獨臂生活

高中畢業後,豪傑大哥的第一份工作是到製藥廠擔任總務,也在這時期學會開車。第一次幫老闆開車那天剛好是公司尾牙,老闆因為喝了點酒,所以請他開車。後來,因為學歷問題一直無法升遷,於是去報考夜二專,晚上念書,白天轉到時間有彈性的3C電子賣場當銷售員。畢業後,一位賣場的常客招募他到網咖當店長,後來認識了常來店裡的女友。店長工作維持了兩年,遇到政府大規模掃蕩網咖,他的店又在學區旁,臨檢頻繁,加上網際網路越來越普遍,最終網咖關門收場。

那時二十七歲的他,找工作仍然十分不易,「我當時的想法很單純,就是要找那種工作最簡單、最容易上手、最不需要體力,又可以馬上賺到錢的。」於是,豪傑大哥開啟了計程車司機的職涯。

「我第一天開車是哭著回家的。」他談起載第一個乘客的情況,當時還沒有導航機,一切都要靠司機腦中熟記的路線圖,那位乘客要到 Hello Kitty 餐廳,他便盤算著路線,照心中所想的開著。正要轉彎時,由於路線不是乘客預期的,對方突然怒氣沖沖地說:「你會不會開車啊!」第一天跑車的他突然傻了,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麼應對,乘客這時又說:「不會開就不要開啊!」然後沒付半毛車資,下車甩門就走了。

「我很難過,回家一邊哭一邊想,路沒那麼熟該怎麼辦?我沒有別人那麼會開車,又有金錢壓力,日子該怎麼過?那時候很沮喪,瞬間覺得人生也沒有意義了。」這個許多剛跑車的司機都可能遇到的場景,對當時準備好好努力的他來說,感觸更深。

幸好,當時有女友在一旁安慰與鼓勵,兩個人一起思考解決的方法。「後來每換一台車都一定先裝導航,因為我本來就是一個高度依賴3C產品的人,現在開車沒有導航,會沒有安全感。」他剛開始開車時,就一直想加入最大的車隊,「每次看到大車隊的生意都很好,二○一○年換了新車就馬上加入。」加入車隊後,他更留意服務品質、注重整潔,生意也開始逐漸成長。

某次遇到一位女乘客,對方一上車就對他說:「你只有一隻手,那我不要坐了。」隨即下車離去,「我沒有把她放在心上,因為我心裡想,我們是大車隊,不載你,還有很多客人等著我載。」聽豪傑大哥這麼描述,我也強烈感受到他那時已大幅提升的自信。

從黑夜轉白天「在一個團體裡生活,知道得比別人多、比別人快,你就是先驅者,能生存得更好。」他加入車隊不久就當上小隊長,除了第一時間獲得最新訊息外,也能很快使用到最新的硬體設備。「因為我很了解3C產品,所以新的車機一到就會去研究,然後跟隊上其他人分享,讓我覺得自己有更多可以發揮的地方。」

二○一六年八月一日,是一個讓他「從黑夜轉白天」的日子。身為小隊長時必須支援晚班,跑車都是晚上居多;卸下小隊長身分後,為了身體健康,他想養成早睡早起的生活習慣,所以從這天開始,改開白天的車。

哪知道,那天剛出門沒多久,就在樹林撞到一台百萬名車,對方非常憤怒,不僅滿口髒話,還語帶威脅。他的車沒保全險,估算下來,要賠上十多萬元,他一時間很驚慌,不知道該如何處理,一顆心焦慮不已。

還好當時車隊負責管理司機的許協理、梅經理和車隊好友貴哥等很多人,都出面協助他,教他如何處理車禍的相關事情,幫他解除危機並釐清後續可能的衍生問題,他也恢復平穩的心情。「因為這場車禍,整個心境都轉變了,我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我出車禍好像是大家的事情,大家都來支援我;那時候更覺得加入大團體是對的,單打獨鬥就不會有這些資源,沒有資源就是孤立無。」

這場車禍改變了豪傑大哥的想法,「他們像是理所當然地在幫我,但我知道不是理所當然,大家都是發自內心地想幫忙;雖然我少了一隻手,但無形中有很多隻手在支持我,突然覺得自己以前很不知感恩。」他整個人也跟著開朗了起來,隨著自助旅遊風氣興起,他考了導遊執照,開始接旅遊行程,「帶客人出去旅遊,才發現這個世界很大;有時候,我都覺得是客人帶我出去玩。」他笑著說,自己進入了另一個嶄新的世界。

談起開車最印象深刻的事,「我覺得人生充滿很多的機會跟驚喜。」某一天,他接了一個進線叫車任務,開到民生社區的巷子裡準備載客,當時一群人簇擁著一個人上車,「我一轉頭,哇!居然是伍思凱!」他的興奮溢於言表。

怎麼也沒想到,乘客居然是豪傑大哥一直都很喜歡的伍思凱,「我當時立刻跟他說,我真的很喜歡你!」他在車上放了伍思凱的歌(曾經愛你,永遠愛你),兩人一起在車上哼唱著,一起聊天,「我那時候覺得活著真好!平常我們要付錢去看的明星,現在是他付錢給我,我還可以看到他本人。真的,活著就有希望!我現在活著,而且努力開車,才有機會看到他。」從他上揚的語調中,就知道他有多開心。

「有時候,幸福不需要很特意地去做什麼,就像遇到伍思凱,只是很平凡的一瞬間,就能感受到幸福。」他的臉上又露出小叮噹般的純真笑容。

「車隊給我家庭溫暖的感覺,大家彼此幫忙,但前提是你要認同這個家庭。」他接著說:「我現在反而覺得,我比普通人都幸運一點、吃香一點,因為客人看我這樣,常會跟我說『辛苦了,零錢不用找。』」載客的時候,常常有乘客會多給他一些小費,以前他不太能接受,但經歷一些事情後,「我現在覺得,當別人給你小費的時候,其實他們心裡也有些惴惴不安。他們只是希望你過得更好一點,坦然接受下來,說一句謝謝,他們也會得到快樂。」

豪傑大哥給讀者的話

哪怕是最後一根稻草,都要緊抓著不放。

▶▶ 閱讀更多 (小辣椒), Cici《計程人生:23段用愛跳表的旅程》

 
解嚴之前的禁書/禁書交織出的台灣民主奮鬥史
文、圖節錄自前衛
圖/前衛提供
 知名禁書研究者.黨外運動史活字典廖為民,為台灣歷史留下紀錄的「禁書系列」最新力作在警備總部以違反〈台灣地區戒嚴時期出版物管制辦法〉第三條(出版物不得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的第五款(違背反共國策者)、第六款(淆亂視聽,足以影響民心士氣或危害社會治安者)、第七款(挑撥政府與人民情感者)予以查禁查扣處分。不論是政論、文史哲、自傳,甚至是小說,都有被查禁的可能。

內容簡介:本書的時序推展至1983年,即將解嚴之前的那段時光。介紹當時被查禁的數百種禁書中較為重要、由1983年2月12日,以隆徹字第0629號開始的《我還有話要說》談起,到1986年11月24日查禁劉�萿Q的《台灣的黑暗時代》為止,藉由禁書回顧那個時代的氛圍。已從台灣消失的「禁書」,作為歷史之遺蹟,讓我們得以從中感念民主先輩衝撞體制的勇敢,更加珍惜如今已習慣的自由空氣。

作者介紹:廖為民 ,雲林縣西螺人,現居新北市三峽。逢甲大學合作經濟系畢業。

  曾任台中書報社發行經理,遠流出版公司行銷企劃,人間雜誌及人間出版社發行副理,流通書報行銷公司總經理,克寧出版社發行人,一橋出版社社長,從事相關文化工作三十多年。

  現在擔任「座家」。喜愛讀書,逛書店,聊天,小酌,沉思。目前仍就相關查禁書籍與人物撰述中。

  著有《我的黨外青春》、《台灣禁書的故事》、《美麗島後的禁書》。

搶先試閱:〈《 剖析國民黨派系》(動向叢刊1) 楊旭聲等 自印 1985 年2 月20 日初版〉

1985 年春節過後,當時我在業強出版社擔任業務經理,到聯豐書報社和小老闆劉惟華洽公。聯豐書報社在當時是黨外雜誌總經銷重要的據點,筆者因業務往來,常見警總派出約一班十多名頭髮剪成平頭的阿兵哥,二人一組在黨外雜誌出刊日前後,上班時間在書報社前後門盯哨。彼此多見幾次較熟後,都成為「點頭之交」。

我喜歡閱讀,更因工作之需,隨時注意新書出版狀況,見到平台上有自己喜歡的書,就順便購買,《剖析國民黨派系》一書就這樣買回家閱讀。

這種雜誌型24 開本小書的出版風潮,是李敖於1981 年因為申請《李敖千秋評論雜誌》通過,新聞局發給執照後,又以他遭法院判刑六個月尚未執行,即把執照吊銷。李敖遂決心當出版法「脫軌的老大」(作者自兼發行人即不用申請出版社登記,警備總部及新聞局要查禁或查扣只能一次一本),每月出版一本《李敖千秋評論叢書》,十年間共出刊120 期。黨外雜誌也因為查禁嚴重,紛紛改為出版叢書,如《在野評論叢書》、《博觀叢書》等。這類雜誌書內文大約160∼192頁,訂價100∼160 元,流行至1987 年解嚴後才漸漸退潮。

《剖析國民黨派系》列為「動向叢刊1 」,發行人楊旭聲,聯豐書報社總經銷,內文172 頁,1985 年2 月20 日初版,定價新台幣110 元。有〈蔣經國瓦解黨內派系—從蔣彥士去職看高層人事更迭的軌跡〉等十篇。

楊旭聲的〈蔣經國瓦解黨內派系〉一文,由1985 年2月6 日上午,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議上,突然宣佈更迭中央黨部秘書長,蔣彥士被因病請辭,由亞東關係協會駐日代表馬樹禮接任談起。

台北政局乍看之下,好像毫無章法。其實,蔣經國用人的牌理是一貫的—天威難測,因為人事更迭是在不可預測的情況下,每位部屬都必須隨時戒慎恐懼,仰承領導者的意旨,如此才能建立政治權威。然而除「不可預測性」之外,再來是要摧毀組織內部任何會影響領導權威的「次級團體」,亦即不容許有任何派系的存在。

他舉出1982 年7 月,徐策在《縱橫》月刊發表〈誰是蔣經國的接班人?〉一文,預測孫運璿、蔣彥士、王昇、蔣緯國、林洋港等五人是可能的接班人選。他分析徐策的觀點,是建立在當時權力金字塔內的系統負責人或具有聲望的精英:如孫運璿代表行政系統,蔣彥士代表黨務系統,王昇代表政戰與文宣系統,蔣緯國代表軍事系統,而林洋港代表台籍政治精英。

然而才過了三年,上述五位人士相繼退出權力核心,如孫運璿因腦溢血,卸任閣揆,被聘為總統府資政,專心休養。蔣彥士則在聲望如日中天之時,突遭蔣經國撤換,調任國策顧問,政治影響力頓時大降。王昇長期主控政戰系統,台美斷交後成立劉少康辦公室,深受當局長期信賴;但在1983 年軍方人事調動中,被轉調聯訓部主任,翌年春被派駐南美巴拉圭大使,政治行情劇跌。蔣緯國則在聯勤總司令任滿,轉調聯訓部主任,政治行情不甚樂觀。林洋港在1984 年黨政高層人士調動中,由內政部長轉調行政院副院長,地位明升實暗降;不僅無法和擔任副總統的李登輝相提並論,甚至比調任台灣省主席的邱創煥更差。

觀察這兩年的高層人事調整,蔣經國一方面以「天威難測」樹立自己的權威地位;另一方面則拔擢無派系色彩的政治精英,著實瓦解黨內各潛在團體的代理人。這個趨勢使蔣經國成為1980 年代主導台灣政局的唯一強人。

袁宗蔚的〈國民黨權力六十年變遷大勢〉表示:國民黨作為一個統治者的「權力意識形態」是半世紀如一日;作為與中共逐鹿中國的死敵,本質上也絲毫未變。

1927 年以前的國民黨,如同徬徨、青澀地尋求自我時代定位的流浪漢;而1949 年之前的國民黨,則一直是在沒有群眾的土地上進行頻仍的內鬥。民國成立後的國民黨屬於「國會政黨」,直到袁世凱稱帝,國民黨才走向「暴力路線」,改組為中華革命黨,但仍因有思想無實力而飽受挫折。孫文遂在1924 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為中國國民黨,以廣東為大本營,蔣介石奉命成立黃埔軍校。

孫文的聯俄容共政策卻為黨內種下分裂的種子,在孫文死後,左派汪精衛、胡漢民暫時取得領導權,引發右派分離,成立西山會議派。黃埔軍校的左派青年軍人聯合會與右派的孫文主義學會對抗,蔣介石在1926 年3 月20 日利用中山艦事件宣布戒嚴,爭取西山會議派,以武力為後盾取得實權。此後,蔣介石成為孫文的繼承者,他採取保守取向來鞏固其政權。北伐成功後的國民黨,走向以黨為獨佔的國家社會主義路線。

1927 年以後的國民黨政治最大特徵是:派系鬥爭。這可分為:一、蔣介石所建立的嫡系勢力以外的,對蔣介石統治權威合法的鬥爭,如在中央有汪精衛與胡漢民的挑戰及威脅,在地方則有兩廣非黃埔軍系勢力及馮玉祥、閻錫山的挑戰;二、蔣介石自己所建立來鞏固其統治權威結構內的鬥爭,如蔣介石內部CC 派、藍衣社和政學系三者間鬥爭。

以陳果夫、陳立夫為中心的國民黨組織部負責人所建立的CC 派,是蔣介石爭取右派後的基層黨工組織靈魂,帶有濃厚的右翼色彩,蔣亦藉此建立一個情報特務系統,成為抗戰時期中央統計局(中統局)的前身。CC 派是個緊密結合保守黨工政客的政治組合,目的在控制黨體系以使國民黨成為領袖的權力工具;其企圖控制文化及教育媒介,來使全中國人民都接受其所傳播的保守思想,使國民黨倒退回傳統主義。

藍衣社跟上1930 年代歐洲法西斯主義潮流,是國家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其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即較低的行動綱領在決策命令下達前允許討論,一旦高層作成決策後,下級只有全心服從命令。絕對服從與保密是藍衣社兩個基本原則。它的首要任務是,蒐集情報研判誰是南京政權的敵人,而對抗中共份子是藍衣社最重要工作;其次,藍衣社的任務在減低各地軍閥對南京政權的威脅,其作法是滲透軍隊,進行政治宣傳。其行動反映出極端的國家社會主義,其意識形態是推崇國家的絕對、神聖與崇高,國民黨是民族的救星,唯一的革命黨,蔣介石是獨一無二、崇高偉大的領袖,必須絕對服從;所有反對國家、三民主義、黨及領袖者必須消滅。

政學系是個典型的精英團體,它非蔣介石嫡系,卻依存於當局,與蔣形成一種特殊關係,並擁有可觀的影響力。它是一個支持蔣介石的黨內政客、官僚、實業鉅子、銀行家與軍人的俱樂部。政學系透過張群與蔣介石攀上關係,主要在謀求生存與獲取名利。

諸葛文武的〈政戰系統在台灣—蔣經國一手建立的政戰系統〉描述蔣介石於1949 年底流亡台灣,在1950 年3 月「復行視事」後,即命蔣經國策劃國安會工作,旋即出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建立「政工制度」,這套模仿自蘇聯紅軍黨代表的制度,其目的在統一軍隊思想,維繫部隊安全。然而從制度本身來看,就領導體制言,政工雖不直接干預領導中心,但卻另立一個獨立的指揮系統,對軍中傳統嫡系指揮官,具有「監軍」之角色,而造成軍隊指揮官,在心理上對政工多少有不適和壓力。再從憲政角度言,軍人本應超出各黨派之外,保國衛民,但政工人員卻大搞黨務,把國民黨組織擴展到軍中,公然肆無忌憚活動,已逾越權責,在民主化過程已成為必須割除的毒瘤。

其他尚有〈國民黨內的官邸派〉、〈官邸派精英群像〉、〈先勝後衰的陳誠勢力〉、〈立法院內的國民黨派系之爭〉、〈派系在黨政和國會的縱橫捭闔〉等文。因為曝露了國民黨怕台灣人民知道其黨在中國大陸時期或在台灣的糗事,因此在1985 年3 月16 日即以內容不妥,將《剖析國民黨派系》一書,予以查禁扣押處分。

編著者簡介

楊旭聲,《剖析國民黨派系》一書發行人。

▶▶ 閱讀更多 廖為民 《解嚴之前的禁書》

 
閱讀筆記
【書評•散文】廖玉蕙/亂念紛飛時怎麼辦?
廖玉蕙聯合報
《間隙》書影。 (圖/時報提供)
推薦書:平路《間隙》(時報出版)

去年五月,幾個久違的好朋友約著一起吃飯,大夥兒都非常興奮、期待;沒料到約會當天才聽說平路臨時被安排去醫院做個微創手術,不能與會。「微創」經常和「微整形」連結,而「微」字也減低了我們的警戒心,大家還開玩笑地說:「下次見面,我們要好好審視她的五官,說不定是做了哪個部位的整形。」六月,我倆私下約會,才聽她說原來是肺部發現小腫瘤。雖然有點吃驚,卻因為她接著輕描淡寫次日就可以走動,兩三天就正常作息,而且當時看來她的氣色不錯,我也就沒太往心上放。

前些天,出版社寄來《間隙》原稿,看她用文字細說原委,才知她半年內竟然罹癌兩次,千迴百轉的過程在紙上吞吐如藕斷絲連,游移其中的,字字讓人心驚。朋友遇劫,雖然都已克服了,但其間歷經多少驚惶,而我竟一無所悉,兀自飲食如故。人生諸事說穿了,也只能身受,半點無法分憂解勞,想來不免讓人萬分惆悵。

我之所以對平路罹病特別感到驚奇,是因為我所認識的平路,做瑜伽、常登山、游泳,還曾泳渡日月潭,對四體不勤的我來說,如此勤於健身,簡直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但病魔才不管這些,它原來是隨機擄人,你再是重視養生,被它盯上,也只能任憑宰割。重要的是,壞消息無端降下時,我們學會如何來應對了嗎?

我認識的平路,輕聲細語、無論行動語言都慢悠悠的,但意志堅定。她寫小說的時候,天涯海角地找資料,書本堆疊,氾濫成災;一旦開筆,萬夫莫敵。面對病魔,她也拿出看家本領,讓頭殼打開另外的通路,像個冷靜的旁觀者,用著平緩的語調轉播一場激烈的抗戰。

《間隙》這本書呈現了平路從得知病情的不敢置信、惶惑失措到接受它並與病魔直面對決的歷程;情緒容或不免波動,卻沒有因之潰堤,平日積累的閱讀習慣發揮了安頓身心的作用。她從生理、心理雙管齊下,對外,認識、研究、分析疾病學;對內,向心理學取經,向前人的文字取暖,細細爬梳自身思維的伏流走向。

巧合的是,在初次手術之後,平路在華山「紅館」,開了「閱讀與禪/靜坐觀心」的六堂課,這系列的課程雖是一、兩年前允諾的邀約,但平路說這六堂課,像是大考前夕的一次總複習:「當時無從知曉,就在數個月後,二○一九年底,這些功課將幫助自己再一次度過難關。」書中歷歷回顧自身受惠於閱讀與禪的種種,也像是對讀者的反覆叮嚀。

平路說:「知道逆境將至,心裡緊張就難免亂念紛飛……」用什麼方法過渡困難的日子?她將心比心,掇取自身經驗,在相關文章的後面,都加上名為「功課」的簡要應對策略,提供患者在病中受困時可斟酌參用的良方。譬如:「遇到困境的時候,以中性詞彙在心裡描述現狀。……說不定,頭腦也因此出現嶄新的認知功能。」也或者是:「可以鋪開紙張抄《心經》、抄《金剛經》,也可以學習作家奚淞,抄寫《慈經》。」又譬如:建議拋除執念。如果生病了,卻癡想回到從前,堅持要與以往的日子一模一樣,正是「苦」的源頭,這時得學會接受;甚至是自問:「病過,再看看眼前人生,擁有著不放的,剩下什麼?所謂『著境不捨』,想要牢牢抓住的,還餘留哪些?」我甚至認為這些警語不只患者可以參考,即使一般人看了,也非常受用。

拋開疾病凶險的惘惘威脅,這本書真是非常好看,一開頭就讓人著迷。書寫病房朝向手術房那段路的描繪:地磚的裂縫凹凸感;推車一路推移,推床車輪嚕嚕轉;甬道內聽到的窗外噴泉水柱聲;水池中的倒影,磚柱、拱型窗,頗有縱深的花木院落……夾雜著推床向前,「借過!借過!」志工一路吆喝……觸覺、聽覺與視覺交相出現,《星際效應》的畫面和《潛水鐘與蝴蝶》的經典獨白在腦海徘徊,恍惚迷離,魔幻般的背景刻畫,真把手術前的複雜情緒襯托得精采絕倫,真乃寫作高手。

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書裡的病中深度反思,對過往的定念,有了別於以往的思考角度,更能體貼情緣;尤其寫到年輕時的一場纏繞糾結的婚姻風雪,因為重換角度審視而逐漸理解,原本化膿、結痂,成為心底過不去的坎洞終於得到填補而逐日放下,讓人看了好揪心。

總之,我喜歡書裡對應疾病的態度:「病交給醫師,命數交給我完全無法臆度的上天。剩下的事情不多。」

另外,如果你剛好有朋友告知:「我生病了。」強烈建議請先翻閱書中第五篇〈誤解〉中「說與不說」一文,並注意其中關鍵的提醒:「周邊的人,包括近親在內,從旁陪伴著就好。」有些看似關心卻讓人不舒服的話,就不必說了。

「那晚,平路告知我她生病時,我跟她說了些什麼?」我忽然擔心起來。

 
「聽」見生命的詞彙 用聲藝關愛自然人文
人類的耳朵,只能接收到有限的聲音,但是聽不到,不表示不存在。入圍第53屆金馬影展最佳音效獎暨2016年台北電影節最佳聲音設計、2019年入圍台北電影節最佳配樂的法國籍澎葉生,透過不斷地探索實驗,在細微處,發掘生命的樂章。

每週跳舞3次 跌倒風險降5成以上
近來國內傳出許多名人跌倒重傷,甚至不幸去世的消息,預防跌倒可以說是當下大家都想要學習的健康保健,最新研究指出,預防跌倒效果最好的是「跳舞」,每週跳舞3次以上,跌倒風險可驟降53%。
 
本電子報著作權均屬「聯合線上公司」或授權「聯合線上公司」使用之合法權利人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載或節錄。若對電子報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要求轉載授權,請【
聯絡我們】。
  免費電子報 | 著作權聲明 | 隱私權聲明 | 聯絡我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